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民间性成为盛放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朵瑰丽奇葩。但细读汪曾祺初出茅庐时的文学作品,会发现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民间这条道路的。纵观其人生历程,是包容开放、以人为本的淮扬文化使汪曾祺对民间世界有了最初的关注,是以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使汪曾祺萌发了对民间大众的关怀之情,是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了他无拘无束、向往民间的性格,而波折坎坷的命运遭际则最终坚定了他的民间选择。此后的汪曾祺深深植根于民间这片广阔的大地,在他的文学世界中,民间文化呈现为民间风俗、民间文学、民间精神等丰富的形态,这些不仅深深滋润着他的文学创作,也传达出他坚定的民间立场。汪曾祺借此挖掘出日常生活的点点诗意,赞美了民间那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力和“皮实”的生命韧性,并肯定了作为个体的普通人的存在价值。同时,汪曾祺也通过独特的艺术构建方式将民间文化纳入现实语境,使其散发出与日俱新的魅力。他运用民族共同的记忆符号,建构起文化的“记忆场”,在加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审视与思考;他将民间语言雅化,接续起民族的语言传统,实现了文学话语的重构;他还通过“民间原型”的置换给予了传统原型更多新生的现实意义。但汪曾祺深受“京派”影响,又接受了西南联大系统的现代教育,他的民间始终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民间。过滤掉粗陋的表达,汪曾祺想要实现的是与古典美学一脉相承的冲淡意境与含蓄之美,他所追求的始终是和谐。深受“五四”启蒙传统影响的汪曾祺也从未忘记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他继承了“文学的启蒙”这一传统,始终坚持着文学的纯粹和自由,关注着民间世界中小人物的悲欢,不仅纾解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生存焦虑,也回应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从而使民间文化迸发出了现代性的耀眼光芒。以古典美学精神的延续为外在表现,以民间文化和“五四”启蒙传统相同的具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为实质,汪曾祺的文学作品实现了独特的诗性价值,在接续起文学传统的同时,也给当下纷繁复杂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