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先秦到近现代,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各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部分哲学家都是研究孔子的中庸思想、儒学思想、仁义思想等等,鲜少有人把孔子的“义”思想单独拉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义”在春秋时代是与个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关的,而孔子所讲的“义”是人的道德,是道德意义上的礼义。孔子的“义”主要立足于自己时代的现实,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混乱的思想,阐述了自己全面的“义”的思想,《论语》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义”思想的特点。孔子在仁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论述,然而在义方面很少提到却也是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义”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君子的行为标准,是人生应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认为,要做到君子,就要先做到义,他说“君子义以为质”。君子所做的事情应该符合义理,只有具备了义、礼、谦逊、诚信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义则是本质,外在的行为是礼,说明具有高尚的文化修养;谦逊则是态度;最后是诚信,待人处事要言而有信。义不仅是君子的本质,也应该是为官必须遵守的准则。为官的行为准则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对上级有礼貌,还要爱民,使民众有法度、有节制,更要注意自己的操行。孔子的“义”除了体现在他的利义方面,还体现在了判断事物的标准方面。孟子的“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比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本文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孔子“义”思想形成的原因,并且与孔子的“仁”、“道”、“利”、“礼”相结合,通过孔子的“仁义”、“道义”、“利义”、“礼义”思想对孔子“义”的思想做个全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