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产卵相关气味受体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全球性分布的仓储害虫之一,急需开发对其绿色高效的防控手段。成虫通过识别仓储食品释放的挥发物来搜寻、定位适合其产卵的场所。目前关于印度谷螟感知其产卵场所的关键性挥发物的嗅觉识别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印度谷螟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进行了筛选,并利用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法,对ORs介导的印度谷螟雌虫趋向产卵场所的嗅觉识别机制展开了初步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印度谷螟寄主食品挥发物中,有50种挥发物能够引起已交配雌虫的触角电位反应。本文以印度谷螟9种寄主食品的52种挥发物为气味刺激,利用EAG分别检测其未交配雌虫、已交配雌虫、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已交配雌虫对苯乙酮、己酸、壬醛和癸醛反应值较大(≤-0.119 m V);已交配雌虫对癸醛、苯乙酮、正辛醛、癸烷的EAG反应显著大于未交配雌虫(p<0.05)。(2)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出印度谷螟ORs(Pint ORs)全长基因31个,其中17个基因在雌虫触角中偏表达或高表达。本文对印度谷螟幼虫、雌成虫、雄成虫的触角,成虫口器、胸、腹、腿和翅等8个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共筛选到56个Pint ORs,其中31个为全长;根据全长Pint ORs在不同组织中的FPKM值,分析发现其中17个在雌性触角中偏表达或高表达。(3)Pint OR23和Pint OR26能够特异性识别苯乙酮,且苯乙酮能显著吸引已交配雌虫。本研究成功克隆了Pint OR5,Pint OR11,Pint OR18,Pint OR23和Pint OR26,且经RT-PCR验证发现这5个基因在雌虫触角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利用卵母细胞-双极电压钳系统筛选5个Pint ORs与候选挥发物之间的结合关系,结果发现Pint OR11识别己醛和戊醛;Pint OR26识别苯乙酮、苄醇和正己醇;Pint OR23识别苯乙酮、苯甲醛、亚油酸乙酯、己酸、苄醇和十一烷等6种挥发物,对苯乙酮的电生理反应最大(平均值为305.1±16.08 n A),且苯乙酮浓度越高,反应值越大(1×10-4m M~1 m M)。为探究苯乙酮对印度谷螟的具体功能,本文对其进行了“Y”型嗅觉仪行为测试,结果表明当苯乙酮浓度是1μg/μL时,对已交配的雌虫具有显著吸引作用(p<0.05)。综上,苯乙酮能够引起已交配印度谷螟雌虫较大的EAG反应,且对其具有显著吸引性,该挥发物可以为研发高效绿色的印度谷螟雌虫诱捕剂提供应用指导;印度谷螟在识别寄主食品的过程中,在其雌虫触角中高表达的Pint OR26和Pint OR23特异性识别苯乙酮,因此Pint OR26和Pint OR23可作为潜在分子靶点和作用位点,为生产有效的干扰剂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蝙蝠适应夜行生活,进化出卓越的回声定位能力,其听觉受体基因可能发生适应性进化。本研究选取72个蝙蝠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听觉受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本研究通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捕获72种蝙蝠听觉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以在NCBI中下载的外群物种的编码区序列为对照。利用PAML软件中的支模型和支位点模型进行分析,揭示回声定位和非回声定位蝙蝠中90个听觉受体基因在各支中受到的选择压力情况。支模型以及支位点模
学位
土壤盐渍化严重限制了作物生长发育,土壤中的中性成分、碱性成分的共同存在对植物造成混合盐胁迫。藜麦营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胁迫耐受性,对盐碱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褪黑素在增强植物胁迫耐受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选用材料为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混合盐浓度(Na Cl:Na HCO3=1:1)设定为50 m M,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褪黑素(0、1、10、100μM
学位
动物在栖息地选择时常倾向于选择居住或探索过的地点,这种栖息地忠实性的行为在鸟类中普遍存在。栖息地忠实性决策可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对繁殖收益与代价权衡之后的结果。虽然研究者对栖息地忠实性提出了诸多假说,但尚未得到普遍认可,且目前对留鸟的繁殖栖息地忠实性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课题组多年对左家自然保护区的留鸟大山雀(Parus cinereus)进行环志追踪,发现种群部分个体连续在研究地繁殖
学位
理想状态下,植物将光合作用获得的能量用于生长和繁殖。但植物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植食性昆虫危害,致使植物分配能量用于防御。已有研究开展植物生长—防御间的能量权衡,而植物繁殖—防御间的能量权衡需要更深入的认识。鉴于发育和物候特性,部分植食性昆虫在植物繁殖期取食植物,诱导其进行防御,这种防御能力分配将影响传粉载体访花昆虫,决定植物繁殖能力。因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宽胫夜蛾幼虫和北方切叶蜂为研究
学位
鸟类报警声具有传递威胁信息的功能,对信号发出者及接收者的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对山雀科鸟类报警声的声谱结构、功能及其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关于山雀科鸟类报警声的地理变异研究较少。作者于2019-2021年3-6月,以吉林省左家、河南省董寨和海南省吊罗山的大山雀(Parus cinereus)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标本摆放实验诱发并录制大山雀的报警声,对报警声进行声谱分析,并比较了种群间的报警语
学位
选择合适的繁殖时间是鸟类确保繁殖成功、增加繁殖产出和子代适合度的关键性决定因素。鸟类繁殖时间受年龄、光周期、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因素受到较多关注。不同鸟类应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气候因素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繁殖影响的研究报道。因此作者选取白眉姬鹟为研究对象,于2020-2021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
学位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候鸟在耐药菌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耐药菌的转运者和贮藏库。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可携带并传播耐药基因。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研究耐药性传播的最佳模式菌。现阶段,已有学者对我国部分地区候
学位
蝙蝠食性多样化水平较高,含有肉食者,植食者以及少部分杂食者类群,然而蝙蝠食性分化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消化系统相关基因作为食性分子标记,分析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消化与吸收相关基因在食性不同蝙蝠类群中的适应性进化,通过分子方法重建了蝙蝠食性进化的历史。研究通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获得了72个蝙蝠物种消化系统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这些蝙蝠隶属72属,14科,2个亚目,代表了现生蝙蝠的绝大部分
学位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因其具有食性广、食量大、繁殖力惊人及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性,一旦入侵,极易爆发成灾。当前,美国白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危害甚广,应及时进行防控。通过调控昆虫行为进行害虫绿色防控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昆虫灵敏的嗅觉系统在昆虫的多种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系统中多种嗅觉相关蛋白参与完成昆虫的嗅觉识别过程,其中,气味受体
学位
β-葡萄糖苷酶能够水解多种化合物中的β-葡萄糖苷键,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常应用于食品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嗜糖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accharophilum)能够降解糖类化合物,基因组中含有多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目前,嗜糖黄杆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尚无文献报道。本论文重组表达嗜糖黄杆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系统研究重组酶的性质和功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从数据库中检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