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道金斯1976年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文中首次提到“模因”这个概念以来,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模因论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贡献下,成为了一门跨学科理论。当然,对模因论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仍在继续。语言模因是从模因论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由语言承载和传播的模因被归为语言模因。它是众多文化基因类别中的一种,任何一个语言单位或者语言风格都可能成为语言模因。本研究从中国学者提出的关联顺应论出发,分析了中英两种文化下的语言模因和语言模因的翻译。关联顺应角度下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模式。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学者们认为翻译是一个在原文中寻找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目的语认知环境中动态顺应的过程。对另一种语言中模因的模仿和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翻译活动,同时,考虑到对语言模因的保真,译者必须选择适用的翻译策略。关联顺应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视关联为标准,顺应为办法,原作者的意图为目的。然而,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不同语言模因在目的语中都有最佳关联,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对等也反应了这一点。借鉴一些学者们和硕士论文作者的研究,本文认为语言模因的翻译可以理解为:在语境理解过程,译者要判断关联的程度并尽量找到最佳关联;在语境产出过程,以最佳关联为目的和归宿,关联度为标准和向导,动态顺应选择对应的策略。就翻译策略而言,对于存在最佳关联的语言模因,直译策略就足够了;但对于弱关联的语言模因,采用补偿性的翻译策略达到语用对等。对于零关联的语言模因,顺应相对较难,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将原文模因的内涵意义尽量传达出来。研究模因论和语用翻译的许多学者都没有试图侧重研究语言模因及其翻译,更不用说用关联顺应论来做指导,因此本文才想到做这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始于对语言和模因关系研究现状的介绍,并回顾了相关概念。在对关联轮和顺应论的介绍基础上,引出了关联顺应论,探讨了它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具体来说,从关联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本文论述了该理论下的翻译对等和翻译过程,并将这两个方面具体应用于语言模因翻译。借鉴一些对关联程度的研究,本文对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中语言模因的关联程度做了大致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关联程度,本文探索发现应使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办法,同时本文给出一些例子加以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