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栾川矿集区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拼合部位,是东秦岭钼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集区内产出有三个特大型、一个大型钼矿床,均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该区钼钨资源量巨大,为我国最重要的钼矿产地之一,因此对该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意义。栾川矿集区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建立了统一的地层和构造格架,为正确认识成矿地质条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该区成矿作用的时空统一性,建立了找矿标志,阐述了成矿机理,总结了成矿规律。在系统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地质调查相结合,本文以矿集区内斑岩-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以南泥湖矿田为重点研究区域,对矿集区内钼多金属矿床共伴生元素富集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构造环境、成矿时代、含矿岩体各方面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矿化特征、围岩性质、蚀变分带等方面对典型矿床进行了对比,总结了矿集区内斑岩-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的含矿性差异及主要控矿因素,发现在构造环境和成矿母岩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围岩性质不同可造成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及矿化强度的差异;其次,通过采集典型矿床岩矿样品并进行共伴生元素测试分析,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总结出共伴生元素富集贫化与岩体、不同类型矿石及围岩之间的关系,发现In-Sn-TFe2O3的富集特征组合可作为寻找矽卡岩或矽卡岩型矿体的找矿标志;同时得出共伴生元素富集贫化与主成矿元素(Mo)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寻找出具有普遍指示意义的微量元素Re、Cd,同时发现Cd与Mo相关性更为显著,可作为第一指示性元素,从而建立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用于指导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