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帕霉素联合抗CD34抗体复合支架置入后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早期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haiyueme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通过程序性的释放抗增殖药物有效的抑制了支架置入后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显著降低了BMS置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然而,由于抗增殖药物的毒性作用,DES在抑制内膜增生的同时,也造成了血管“内皮化延迟”(delayed endothelialization)现象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支架内晚期血栓(late stent thrombosis,LST)形成等致命的并发症。   近年来,为了克服支架置入后造成的血管内再狭窄缺点,很多新型支架被研制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包括无聚合物的药物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抗体捕获支架等。其中药物联合抗体技术复合支架被认为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新方向:在药物洗脱支架抑制内膜过度增生的同时,在支架上涂覆抗体(CD34,CD133,或者是VEGFR-2等),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原理,迅速吸附与捕获外周血中的内皮前体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到损伤血管局部位快速修复血管内皮,克服“内皮化延迟”的难题。Granada等人的研究表明,药物联合生物捕获技术复合支架可以在有效预防支架内再狭窄。   我们课题组将抗CD34抗体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相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770631),研制出雷帕霉素联合抗CD34抗体复合支架,实现了在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内皮化的目标,并在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中取得了满意的效。但是,这种新型支架对是否造成了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评价新型支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影响。   材料与方法:   在12只小型巴马猪(共12条冠状动脉),随机分为两组SES-CD34+组与BMS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小型猪冠状动脉过度扩张的再狭窄模型,分别置入雷帕霉素CD34抗体复合支架(SES-CD34+)6枚,金属裸支架(BMS)6枚。在14天时处死全部动物,取支架段血管标本,制作电镜标本,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段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利用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支架置入段血管再内皮化程度。小心移除血管段支架,以免疫组化对eNOS进行定位分析,以Western Blot来测定支架段血管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评估内皮细胞功能。   结果:   1结构完整性:支架置入后14天,电镜结果显示在SES-CD34+组与BMS组均已基本完成内皮化(92±3%比86±8%,P>0.05),但是SES-CD34+组内皮细胞形态不规则,连接不紧密。   2功能完整性:支架置入后14天,免疫组化显示eNOS的表达在BMS组明显高于SES-CD34组,Western Blot显示eNOS在两组中均有表达,且eNOS的表达在SES-CD34组明显下调,提示内皮细胞存在功能异常。   结论:   本研究表明:新型的雷帕霉素联合抗CD34抗体复合支架能够实现支架置入后的快速内皮化,但是结构完整性不等于功能完整性,支架置入后早期新生的内皮细胞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