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害怕”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汉字“怕”自然是一个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怕”字的语义丰富,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恐惧”义、“担心”义以及“禁受不住”义,还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揣测。从研究“怕”字的大量文献中发现,以往对“怕”字的研究大多是从语义角度静态地描写“怕”字的语义演变历程,而未进一步探讨“怕”字语义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方式。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历时视角对“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害怕”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汉字“怕”自然是一个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怕”字的语义丰富,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恐惧”义、“担心”义以及“禁受不住”义,还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揣测。从研究“怕”字的大量文献中发现,以往对“怕”字的研究大多是从语义角度静态地描写“怕”字的语义演变历程,而未进一步探讨“怕”字语义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方式。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历时视角对“怕”字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描写,归纳出其语义演变的路径,并且从认知视角阐释其发生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本文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汉语“怕”字语义演变的路径是什么?2)汉语“怕”字发生语义演变的动因是什么?3)汉语“怕”字发生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探究“怕”字的语义演变问题。研究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经过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后,本文得出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本文总结出“怕”字的两条语义演变路径。“怕”字有三种词性:动词、副词和连词。作为动词,“怕”具有“恐惧”义(怕1)、“担心”义(怕2)、“既表担心又表揣测”义(怕3)和“禁受不住”义(怕4)。作为副词,“怕”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臆测,表“揣测”义(怕5)。作为连词,“怕”用来连接两个句子,表“如果”义(怕6)。“怕”字的第一条语义演变路径是“怕1>怕2>怕3>怕5>怕6”。随着语义的演变,“怕”字的词性发生变化,从心理动词逐步变成认识情态副词,最终演变为假设连词。“怕”字的第二条语义演变路径是“怕1>怕4”。此时“怕”字的动词词性不变,但语义不断虚化,由具体意义发展为抽象意义。第二,“怕”字发生语义演变的动因有以下四点。首先,语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客观世界的变化是语义变化的首要驱动力。本文发现社会的安定和谐程度、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繁荣、朝代更迭诱使“怕”字的语义发生变化。其次,主观认知是语义变化的又一个关键诱因。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从具体转向抽象。再次,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人们常将旧词赋予新的意义。最后,句法结构的调整为“怕”字的词性变化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主观化和隐喻是“怕”字语义演变的主要认知机制。在路径一中,随着主观化程度的加深,“怕”字的词性和语义虚化。动词“怕”的经事是句子主语,概念化者在台下充当观察者。“怕”字勾勒的能量关系存在于客观轴上,动词“怕”获得最大化的客观识解。副词“怕”的经事由句子主语转向说话人主语,概念化者开始登上舞台。“怕”字表述的过程由客观轴转移到主观轴,副词“怕”的识解主观化程度加深。连词“怕”在条件复句中作概念化者识解两个言语事件的基础,概念化者退出舞台区域。两个言语事件成为新的客观轴上的关系,连词“怕”获得最大程度的主观识解。在路径二中,动词“怕”的语义引申依靠隐喻机制。通过把“恐惧”认知心理投射到其他认知域中,从而产生语义变化。本研究分析了汉语“怕”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义项,总结出“怕”字语义演变的路径。在社会环境,人类认知,语言经济性和句法结构的动因推动下,人类借助主观化和隐喻等认知机制来认识语义演变现象。本研究完善了汉语“怕”字的语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对其他常用词的研究有一定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不对称有机催化虽然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在现有的催化体系中,N-未保护的伯胺化合物的直接不对称α-官能团化反应尚无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课题组所提出的“基于亚胺活化机制的手性醛催化策略”则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策略着重于手性醛催化伯胺衍生物,包括氨基酸等氨甲基化合物的不对称α-官能团化反应。目前我们课题组已完成六例不对称α-官能团化反应,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手
氨气(NH3)作为重要的化工品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合成肥料、药物等产品,还可以用作液体运输材料。而利用氮气(N2)合成氨气(NH3)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最原始的合成氨是固氮微生物在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该过程需要在严格的厌氧环境下进行,并且此过程的反应速率极低。哈伯法合成氨工艺的问世,将氨气的生成推向了工业化,但是该过程中氢气的产生和大量的能源输入都来自化石燃料,反
长期以来,隐喻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将修辞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扩展到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被视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活动。随着多模态手段的普及与发展,隐喻研究从单模态的语言隐喻拓展到多模态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图像、语音、视频、动作等多模态中的隐喻使用。新闻漫画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采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来描绘和评议时事。作为多模态隐喻的重要载体之一,新闻漫画已成为多模态隐喻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作为第三代光伏技术(PV)的后起之星,近年来已被广泛关注。对PSCs的开发有利于缓解由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近十年来,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迅速提高。在PSCs器件中,空穴传输材料(HTMs)的开发对器件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典型的2,2’,7,7’-四(N,N-二对甲氧基苯胺)-9,9-螺双芴(Spiro-OMe TAD)是P
汉英对比研究自19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的出版开始,经过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对比语言学的推波助澜,到21世纪初掀起了一场汉英对比的热潮。直到现在,汉英对比研究已经硕果累累。隶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英之间存在颇多差异。其中从词类的使用上看,汉语似乎多用动词,从而句子显动态;而英语由于以动词为中心,反而多用名词、介词、形容词等,使得句子呈现出一种静态、抽象的特点。然而,这仅仅只是逻辑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优良的光电特性、简单的制备工艺、低廉的生产成本而广受研究者的青睐,在过去的十年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回顾其发展历史,显而易见,空穴传输材料(HTMs)的开发是促进器件性能提升的重要方式,它能有效提取和传输空穴并抑制界面电荷复合。合成繁琐、纯化复杂、价格昂贵、掺杂剂的引入导致严重的稳定性问题是典型的HTM(Spiro-OMe TAD)商业化应用所面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英语系动词是一类用法复杂但又容易被学习者忽视的动词。除了典型的系动词be之外,一些不及物动词在实际使用中也被用来连接主语和表语,例如act,die,stand等。这些词可以独立充当谓语,具有完整的动词实义,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也具有系动词的功能,在句法层面主要体现为“不及物动词+形容词”这种非常规的词类搭配。许多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都注意到了这类特殊的动词并进行研究,但他们并没有为这些动词提供一个统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中国外交一举一动受到了全世界的热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作为对外交流沟通的主要阵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由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例行记者会是国内外听众了解中国的有效渠道。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传递中国声音,态度和立场。以往学者主要从语用策略视角对新闻发言人话语进行研究,关注到发言人的发言技巧,并没有注意到话语的对外功能。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本研究探
“出”是汉语趋向动词的一个重要成员。以往对于“出”的研究大多基于普通话,很少有人从类型学或跨方言的角度进行探索。“出”所具有的不同语义和功能是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的,而且这些意义和功能并存于共时的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中,可见“出”古今的语义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因此,如果从“普方古”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不同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更多的
碳的价电子构型是2s~22p~2,能分别产生直线型、平面型和正四面体型的炔键、烯键和烷键,即sp、sp~2和sp~3的杂化键,其多样而独特的杂化特性显示出丰富的电子和机械性能,从而激发人们的广泛研究。尤其是在超硬材料中,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金刚石和氮化硼严苛的合成条件限制了其低成本生产。所以,寻找和设计出新的多功能晶相碳材料已经成为材料发展中重要的目标。在碳材料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