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今,糖尿病已经成为自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此病的药物。西药治疗糖尿病作用靶点单一,且不良反应较大,我国传统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历史悠久,无毒副作用,可长期使用。桑叶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自古以来,就有用于“止消渴”,即现代糖尿病的记载。近年来,其降血糖活性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课题组已对桑叶中降血糖效应物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其降血糖药效组分主要为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类成分。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提取分离与制剂技术对桑叶降血糖药效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和制剂研究,研制开发出治疗糖尿病的口服制剂——桑叶降血糖胶囊,并系统地研究了桑叶降血糖胶囊的制剂成型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及初步药效学。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研究了桑叶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桑叶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纯化水,料液比1:15倍,90℃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00min。合并提取液浓缩,用50%乙醇沉淀得桑叶总多糖MP1。采用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进一步纯化MP1得MP11,MP12,MP13三个多糖组分。采用色谱学手段和化学分析法,分析了三种组分的单糖组成MP11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21:16:3:3:1:20;MP12主要由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为3:1;MP13主要由鼠李糖组成。研究了桑叶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桑叶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20倍生药量,85℃提取两次,每次2h。得到纯度为37.1%的桑叶总黄酮,得率为28.1mg/g。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桑叶总黄酮的工艺。以桑叶总黄酮吸附量为考察指标,筛选了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得到S-8型树脂吸附和解吸附性能最好。研究了S-8型树脂的静态吸附性能,树脂对桑叶总黄酮的吸附量为31.62mg/g湿树脂,解吸率为82.69%。并研究了树脂的动态吸附性能,树脂的饱和吸附量为29.8mg/g湿树脂,最佳洗脱工艺为30%乙醇11倍柱体积(BV)洗脱和50%乙醇5倍柱体积(BV)洗脱。纯化后所得桑叶总黄酮纯度达76.63%,提取率达72%。S-8型树脂再生性能良好。研究了S-8型树脂和纯化后桑叶总黄酮的有机溶剂残留。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后的S-8型树脂基本无有机溶剂残留;纯化后桑叶总黄酮亦检测不到有机溶剂残留物。表明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有效、可行,经处理后的树脂可用于桑叶总黄酮的精制纯化。系统研究了桑叶降血糖胶囊的制剂成型工艺。以吸湿百分率为指标,考察了三种稀释剂对药物吸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纤维素可降低药物的吸湿性。通过正交实验优选最佳处方为:药物:稀释剂=1:1,润湿剂为70%乙醇,用量为12%(12mL/100g药粉)。制得颗粒流动性好,无需加入润滑剂可直接灌装1号胶囊。研究了桑叶降血糖胶囊的质量标准。对制剂中桑叶总黄酮、桑叶生物碱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每粒胶囊中桑叶总黄酮以芦丁计不得少于10mg,桑叶生物碱以1-脱氧野尻霉素计不得少于3mg。研究了桑叶降血糖胶囊的初步稳定性。通过影响因素实验和加速实验,对制剂外观性状、含量和崩解时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线对制剂影响不大,湿度对制剂影响较大,因此制剂应密封,置阴凉干燥处贮藏。对桑叶降血糖胶囊进行了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桑叶降血糖胶囊可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促进肝糖合成,增加肝糖原,增强糖尿病动物糖的贮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