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在肺结节一体化诊疗中的价值及多因素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的诊断一直是肺科诊疗领域的重点及难点,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对于外科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病理活检是肺结节诊断常用的手段,常见的肺结节病理活检方式为常规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超声支气管镜活检及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以电磁定位为基础,使用实时可视化图像将可操纵的支气管镜工具引导至支气管树内的预定点进行操作,近年来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已经成熟运用于肺结节的活检诊断。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经自然腔道活检,对比经皮穿刺肺活检具有创伤小、操作性强、并发症少等优势。常规的支气管镜活检对于外周肺占位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对于肺段支气管平面以下的病灶取材较为困难,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配合肺实质结节通道采样能达到全肺无盲区取材。既往研究报道,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对于肺部占位的恶性检出率为30%-95%左右,对于肿瘤病人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未能明确恶性肿瘤证据者,可能会延误其治疗,影响患者预后。既往研究对于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但未能获取明确病理诊断的病例,以及初始活检诊断与最终病理不相符病例的分析较少。本研究立足于本中心电磁导航操作实践,分析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的初始病理结果及手术获取的最终病理结果,探究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在肺结节一体化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及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本中心开展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的病例。最终纳入先做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然后做手术切除病灶获得最终病理的患者194例,活检结节198个,其中同一病例不同结节活检视为独立事件。初始病理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获取,最终病理结果通过肺部手术确认,手术方式包括胸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根据初始活检病理结果分为2组:诊断组及非诊断组。诊断组定义为:初始活检成功获得诊断,包括恶性、良性诊断。非诊断组定义为:取材结果为正常肺组织、标本无法制片或者无法明确的非特异性良性诊断。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一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特征,再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从而筛选出初始活检病理结果为非诊断的预测因素及初始活检病理与最终病理不相符的预测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的198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事件中,初始活检为诊断组有139例(70.2%),非诊断组有59例(29.8%)。所有病例中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有165例(83.3%),良性疾病有33例(16.7%)。其中诊断组中,经手术获取的最终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有119例(85.6%),良性疾病20例(14.4%);非诊断组中,经手术获取的最终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有46例(78.0%),良性疾病13例(22.0%)。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显示,诊断组患者结节的大小、类型、CT值、位置、结节是否接触胸膜与非诊断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组病例中,有49.6%(69/139)的初始病理与最终病理结果相符。在非诊断组中,有78.0%(46/59)最终病理结果诊断为恶性肿瘤,22.0%(13/59)最终病理结果诊断为良性疾病。诊断组中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的灵敏度为42.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2.7%。初始活检非诊断的预测因素为:结节大小≤1.5cm(P=0.04,OR=2.05,95%CI=1.03-4.09)、非实性结节(P=0.01,OR=2.74,95%CI=1.33-5.64)、结节位于左肺(P<0.01,OR=2.50,95%CI=1.27-4.92)。而非实性结节(P<0.05,OR=7.64,95%CI=3.11-18.76)是非诊断组中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节大小≤1.5cm(P=0.043,OR=1.94,95%CI=1.02-3.71)和非实性结节(P<0.05,OR=3.37,95%CI=1.81-6.30)是活检病理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不相符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结节大小>1.5cm及实性结节使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穿刺成功率更高,在活检取材失败的病例中,最终诊断为恶性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在电磁导航穿刺活检结果为非恶性时应当谨慎决策,结合多种方式做出正确诊断。
其他文献
TCP转录因子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到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本研究以白桦为试材,对TCP家族PCF亚类BpTCP1和BpTCP2基因及启动子的组织部位表达特异性及激
针对细粒度图像分类识别,提出利用用户点击信息构建图像语义特征,即每一张图片会被表示为它点击的查询文本次数向量。由于包含丰富的语义信息,相比于传统的视觉特征,这种表征
随着移动设备和定位技术的普及,位置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位置数据的共享和收集。但也为攻击者获取用户的位置数据提供了便捷,攻击者将其掌握的用户其他背景知识进行链接,容易推断出用户的敏感信息,导致用户隐私的泄露。因此,如何有效的保护用户位置隐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位置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利用差分隐私技术来抵制攻击者的任意背景知识攻击,针对传统差分隐私预算方法不能个性化分配,以及
红外探测技术具有全天时工作、环境和目标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勘测、生物医学诊断和食品安全监督等领域。本文主要开展了液晶基电调滤波与电控调焦一体化红外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将微型光学滤波器与焦距可调微镜阵列结合,基于法布里-帕罗(Fabry-Perot,FP)微腔的多光束干涉作用和液晶的电控双折射效应,设计并制作了电调滤波与电控调焦一体化液晶芯片原型。芯片由小于22 Vr
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隐形杀手,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内一些比较重要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致使细胞的发生和发育不受人体控制。那么如何高效准确的定位那些导致癌症发生的关键因素并制定精确的诊疗方案成为治疗癌症的关键所在。在传统方法中,癌症标志物的确立是基于不同表型下样本群体间的差异,其存在的问题是只能发掘群体所共有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群体所处的生存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个体受到的影响也
背景和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人脑原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高且预后一般较差,基于手术、放疗、化疗的传统治疗方法收效甚微,难以显著延长患者中位
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NoC)是在片上系统(System-on-Chip,SoC)上借鉴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分布式资源节点模式,并使用分组交换和路由进行通信,提供了良好的并行通信和处理能力。NoC从体系结构上很好地解决了SoC总线架构带来的许多问题,是下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趋势。但随着集成在NoC上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数量的剧增,相应功能也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现有的治疗手段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组织纤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和无线通信在智能电网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PLC可以依靠已存的电力线基础设施来传输信息,然而受发射功率、带宽、信道高衰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一种在食道粘膜上生长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在中国,超过90%的食管癌是鳞状细胞癌。考虑到食管癌对公众健康的巨大威胁,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