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宫颈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的微生态多样性,探讨宫颈组织菌群与宫颈病变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向。观察中药内服外用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并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探讨中医药与宫颈微生态、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以干预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防治宫颈癌的目的,并指导临床新药开发与研究。方法:分析宫颈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各5例(其中宫颈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均合并高危型HPV感染)进行宫颈微生态多样性分析。了解宫颈菌群与宫颈病变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并选取2018年05月至2019年0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伴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上皮内瘤变且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的患者60例,按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均为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后)30例,且两组再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药内服外用组)及对照组(保妇康栓组)各15例。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后的HPV转阴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积分等指标。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观察中医药与宫颈-阴道微生态、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1.宫颈组织微生态基础分析:宫颈组织物种总量随样本量的增加而增加,核心物种量随着样本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宫颈组织微生物的丰富性及多样性逐渐升高。2.宫颈组织菌群从门水平上看,宫颈组织菌群中主要由四个门构成,即:Firmicutes、Acitinobacteria、Fusobacteria、Proteobacteria,与阴道微环境群落构成相吻合。从属水平上分析,宫颈组织菌属种类繁多,菌属种类的丰富度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变宫颈组织中以Sneathia、Prevotella、Atopobium、Gardnerella、Providencia、Lysinibacillus、Morganella等条件致病菌的丰度较高,正常宫颈组织以Lactobacillus菌属丰度相对较高,其中Lactobacillus亦为阴道优势菌属。3.中药内服外用对宫颈-阴道微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促进其微环境稳态的恢复,从而增加机体对HPV的清除率及降低机体对HPV的易感性,干预宫颈疾病的发生及发展。4.HPV转阴率:LSIL组中药治疗组1 1人转阴(转阴率73.33%),对照组9人转阴(转阴率60.00%),无统计学差异,但中药治疗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HSIL组中药治疗组转阴12例(转阴率80.00%),对照组转阴10例(转阴率66.6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但中药治疗组转阴率高于较对照组。5.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LSIL组及HSIL组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下降。6.治疗有效率:LSIL组及HSIL组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愈人数较对照组多。结论: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上,均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及缓解临床症状。虽然在HPV转阴率及治愈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药组转阴人数、HPV转阴率,治愈人数及治疗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药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有研究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宫颈组织群落的多样性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致病菌群的丰度亦逐渐增加,并逐步取代优势菌群:复杂的宫颈微环境与机体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中医药可调节宫颈-阴道微生态,增加机体对HPV的清除、降低机体对HPV的易感性,从而干预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为中医药从微观角度防治宫颈癌提供新的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