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力曰益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和交际。然而,实践中,西方的汉语习得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究其原因,这种障碍往往是不同民族文化和心理差异所致。随着对对外汉语教学认识的深入,我们逐步意识到,如果对“学生如何学汉语”这个问题缺乏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就很难有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掌握汉语习得的规律,汉语教学和习得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语言习得的内容,既包括语言本体的习得,也包括目的语社会文化的习得。汉语与西方语言相比,无论从语言本身还是从语言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来看,都颇具特色。由于语言习得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许多领域,可变因素和影响因素很多,因此汉语习得的研究也必然涉及相关领域,须结合汉语和汉民族的特点来进行。但从国际和国内来看,对于汉语习得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进一步探寻汉语习得的规律。本文着眼于汉语习得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以中西民族心理差异为突破口,分析汉语习得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心理原因,探讨如何引导汉语习得者突破和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障碍,建立提高习得效率的心理机制。文章的绪论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心理、社会、文化和民族因素都是影。向汉语习得的可变因素,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第一章“心理与语言”是从心理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强调在语言的使用和习得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二章“中西民族心理比较”,着重从民族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感意志等方面比较中西方民族心理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第三章“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心理习得”,在考察了民族心理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之后提出心理习得的概念,将民族心理作为汉语习得者文化习得内容的一部分,使习得者了解自身心理状态,从文化习得的过程中理解目的语民族心理,并自觉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民族心理冲突。心理习得强调将目的语民族的心理内化为习得者的第二语言心理机制,在运用目的语时,这种心理机制就会发挥作用,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