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瘟疫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灾害。中国自古瘟疫频发,甘肃地区清时期的疫灾是我国历史时期瘟疫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历史的瘟疫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状况,不仅可复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新兴的历史医学地理的研究作出些微贡献,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防疫减灾,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史鉴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检索、征引大量相关史料,考得甘肃地区清时期主要发生的疫灾有鼠疫、天花、霍乱、白喉、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痢疾等。整个清代268年中,共有36个疫灾之年,平均每7.4年发生一次疫灾,疫灾频度为13%。从季节分布上来看,疫灾多发于夏秋,春季与冬季较少发生;在朝纪变化上,中前期疫灾频度较低,自咸丰朝以后,同治和光绪两朝疫灾频度波动上升,分别达到62.9%和32.3%,远高于其他各朝;在空间分布上,共计32个县域累计发生64次疫灾,清前期疫灾的重心位于东部和南部地区,中期疫灾重心开始偏向中部,到了后期疫灾重心基本分布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和东南部地区,西北部河西走廊地区疫灾发生较少,疫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地区性特点。甘肃地区清时期疫灾的发生多与气候、地形、饥荒、战争、环境卫生以及人口的分布有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大量死亡。而民众对于疫灾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较为迷信阶段,鬼神致疫的观念普遍存在,防疫意识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在这种缺乏防疫手段的时期,救疫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每当有疫灾发生,政府、地方乡绅和普通民众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防治疫病流行,在各界的救疫举措中,普通民众对疫灾的救助相比政府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因之也逐渐成为了疫灾防治的主要承担者。清代晚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光绪十四年(1888年)西医传入甘肃境内,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以及公共卫生机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以西医为主的教堂医院在甘肃各地设立,促进了甘肃医学近代化的趋势及防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