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录像实验、访谈等,对非言语式交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非言语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文化差异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同时也提出一些如何提高非言语交际技巧及能力的有效方法,旨在引起广大师生对非言语交际的更加重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人类交际通常是由两个渠道而实现的:语言渠道和非言语渠道。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间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言语交际而忽略非言语交际。因此,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言语交际的研究。然而,在课堂教学这一面对面的交际过程中,非言语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手势、姿势、表情等非言语手段有效地传递知识,并以此帮助他们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及遇到的挫折困难。 关于非言语式交际,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的界定。对它的范畴也有不同的划分。本文旨在探讨非言语式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采用的是Cooper(1988:60-83)的分类1)体态语;2)体距语;3)空间布置;4)时间语言;5)副语言;6)环境因素;7)教师的装束打扮;8)体触。 非言语式交际具有文化差异。同一种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或相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中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行为若运用不当,会引起交际失误。本文从体态语、体距语、副语言和时间语言几个方面论述非言语式交际的文化差异。 非言语式交际对师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很重要。如果教师学会运用非言语式交际进行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因此,本文从体态语中的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装饰打扮、体触、空间安排、副语言等方面,对非言语式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文化差异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另外,本文还通过录像实验,仔细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一步阐述了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运用诱导学习、起积极作用的非言语行为教授的对话测试中得分明显高于用消极的非言语行为教的对话。 最后,本文还提出一些提高师生非言语式交际的技巧和能力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细心观察分析人们日常非言语行为;培养非言语交际意识;设计关于非言语式交际的教材、教学大纲;介绍一些外语教学法,如听说法,直接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