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合成过程的工程放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添加环氧树脂作为大分子扩链剂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讨论了水性聚氨酯的配方及工艺条件对最终乳液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预聚体合成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因素。在小试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分别建立了预聚体合成、乳化及溶剂脱除过程的模型,结合放大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简化求解,并用与指导现实的放大过程。 在预聚体合成过程中,[NCO]/[OH]的比值(R)对乳胶膜的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初始[NCO]/[OH]的比值(Ri)增加,乳液的粒径增加,粒径分布变宽,外观变差,乳胶膜的硬度增加、拉伸强度增大、断裂伸长下降,实验结果表明当Ri控制在6.5~7.0比较合适。随着总[NCO]/[OH]的比值(Rt)增加,预聚体的粘度逐渐下降,涂膜的吸水率下降,耐乙醇擦拭次数增多,实验表明当Rt在1.4~1.5时,乳液的粒径最小,外观最好,储存稳定最好。随着环氧值的增加,预聚体的粘度增加,乳化困难,乳胶膜吸水率下降,当环氧值在0.20~0.44、添加量在4~6%之间时,乳液性能最好。在添加环氧树脂后,为了得到较好外观的分散液,必须增加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DMPA)的用量,当DMPA的用量在8%时,可得到储存稳定的乳液。用不同中和剂进行中和时,发现用三乙胺所得乳液的外观发白,颗粒较粗,而用氢氧化钠中和所得的乳液外观半透明,粒径较细。 在预聚体合成过程中,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过高的温度会促使环氧基开环发生交联,导致乳化困难。预聚体的温度严重影响着乳化过程,当预聚体的温度小于50℃时,用常温水可以顺利的进行乳化。搅拌转速对预聚体合成和乳化过程影响不一样,预聚体合成过程中有一个最佳的转速范围600~800rpm;对乳化过程,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采取较高的转速有利于乳化的进行,但过高会提高生产的危险性。乳化过程中,当水的进料速度控制在80~90m3/h时,乳化过程进展顺利。对环氧树脂改性的预聚体要严格控制中和时间,实验中发现中和时间在120~140s乳化过程进展顺利。 将预聚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聚醚多元醇反应阶段、丁二醇(BDO)扩链阶段、亲水单体和环氧树脂扩链阶段,分别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三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a1=65.72KJ/mol、Ea2=62.60KJ/mol、Ea3=84.93KJ/mol,其中Ea1与Ea2比较接近,且后者比前者小,Ea3比Ea1和Ea2均大,表观活化能比常规的预聚体合成过程高。 运用相似放大原理,在相似放大准则的基础上,放大从小试到中试,放大200倍,通过改变桨型、桨叶几何尺寸等完成预聚体合成过程的放大研究。从中试到工业化,放大40倍。采用锚式+桨式相结合的搅拌桨,对相似放大结果做33%的修正后,预聚体残留-NCO基含量和粘度与小试相当。采用了半圆管式冷水夹套和DCS控制反应过程的温度,使得工业釜与模试釜之间对过程结果有决定影响的混合参数相一致。运用湍流混合理论分析水与预聚体的微观混合机理并建立微观充分混合的时间和宏观混合时间模型,在小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得出:ts=1/n[3.63(λ0/d)2/3+2.04Re1/2ln(Sc1/2/12)],tM≈L2/1.2×10-4πnd2。根据-NCO基与水反应的动力学理论计算乳化过程中反应消耗8%异氰酸酯所需的时间tR=3.2s。当tS
其他文献
氢键作为基本的作用类型,在材料科学以及生命科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的实验已已经证明一些有机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存在类共价特征,乃至已经可以直接观测到吸附水分子
会议
第三主族元素镓(Ga)在化学特殊星中的丰度差异引起人们极大兴趣[1,2].超精细结构(HFS)常数和振子强度是天体光谱分析和元素丰度研究必不可少的原子数据,HFS常数有助于谱线轮
会议
本文采用纳米碳纤维(CNF)这一新型炭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制备了用于CO2促进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的Fe/CNF催化剂.通过对载体CNF的微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调变,分析了载体性质
近年来,双光子吸收效应在众多领域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所以测量双光子吸收系数的实验研究也成为非线性光学的前沿课题之一.1989年,Sheik-Bahae等人第一次介绍了一种测量
会议
第九讲:方字汉字造型以方块形为主,但在不同字体之间,由典型笔画特征决定结字特点,又会形成不同的倾向。如大篆的点画,偏旁中尚有模拟自然的痕迹,结字以随形为主;小篆的点画,
本论文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锰含量的Ce/MnOx催化剂,用XRD、TPR、XPS、Raman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发现表面性质如氧化还原性、氧物种的浓度、晶体结构与M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陆地面积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土地,且该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干旱对全球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在诸多自然逆境中居首位,其危害相当于其它自然灾害之和。因此,植物耐早机理相关研究及探索如何提高植物抗旱能力长久以来都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植物抗旱性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功能,从而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创造耐旱新品种是植物抗旱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广泛而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