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几十年来,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其诸多临床效益也得到了证实,例如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缓解术后的麻醉相关并发症等等。由于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较多,在具体实施上较为依赖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因此目前阻碍针刺疗法推广应用的难题之一是临床操作方法的规范化。腧穴配伍是针刺疗效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腧穴配伍的规律和机制对于促进针刺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比较单穴位刺激与双穴位配伍(对乳腺癌患者术中减少瑞芬太尼用量)的效果孰优孰劣,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我们设计了本临床RCT研究。目的通过在麻醉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比较单穴位刺激(内关穴)、双穴位配伍刺激(内关穴和膻中穴)和假刺激(仅粘贴电极片不给予刺激)三种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根治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在全麻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30min对患者进行TEAS。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双穴位刺激组经内关穴和膻中穴给予TEAS,单穴位刺激组经内关穴给予TEAS,假刺激对照组仅粘贴电极片不给予刺激。持续30minTEAS后,开始麻醉诱导及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次要研究指标包括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和术后24h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从2015年7月至12月,共纳入153例患者,研究完成136例,其中双穴位刺激组46例,单穴位刺激组45例,假刺激组45例。术中瑞芬太尼的校准单位用量分别为:双穴位刺激组0.12±0.04ug/kg/min,单穴位刺激组0.15±0.05ug/kg/min,假刺激组0.19±0.06ug/kg/min。双穴位刺激组和单穴位刺激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01),且双穴位刺激组也显著低于单穴位刺激组(P=0.028)。三组之间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内及术后24h的PONV及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对接受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使用内关和膻中配伍双穴位刺激,与内关单穴位刺激和假刺激相比,能显著降低术中麻醉镇痛药物瑞芬太尼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