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金发后期诗歌创作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66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历时性视角审视李金发诗歌,重点探究李金发后期诗作,在收集、梳理李金发后期诗歌创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李金发后期诗歌的新态势及其缘由。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包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历史回顾和本文意图两部分。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是简述李金发前后期的生活变动,同时对其后期诗歌创作进行总体性介绍。   第二章,通过对比阅读李金发前后期诗歌,挖掘李金发后期诗歌创作的新态势。第一节探讨诗风新变化,相对于前期的“唯丑”嗜好来说,后期创作出现新变化,诗人在诗作中前所未有地挖掘“美”,“唯丑”的创作基调逐渐消弱;同时后期诗歌创作中,诗人已不囿于模仿与抽象情感的再感受,诗作越来越关注现实,追求功利效果,并力求真情实感。第二节探讨题材新景观,前期创作所热衷的“死亡”、“梦幻”题材被有意识弱化,而战争题材的有意识创作则是后期诗歌创作的最大亮点。第三节探究审美意象营造,伴随诗风和题材的变化,后期诗歌的审美意象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是意象构建方式的变化;其次是意象类型的变化,阴冷、怪诞、充满死亡气息的意象在后期诗作中被有意识淡化,而女性意象、男性意象以及战争意象等则最大限度地在后期诗作中出现。第四节主要比较李金发前后期诗歌语言变化,后期创作中,欧化语言现象以及文言现象逐渐弱化,诗歌语言逐渐摆脱“欧化”、“古奥”的创作困境,并日趋呈大众化、口语化趋势。   第三章探析李金发后期诗歌出现新态势的缘由。第一节从审美方式转向的角度进行探究;第二节讨论来自其它艺术创作的多元影响;第三节从白话文的确立和新诗的阶段性成功以及抗战全面爆发等时代契机来探讨李金发后期诗歌变化的原因。   结语部分对正文主体观点进行简要总结,并简述后期诗歌研究的意义。   李金发后期诗作发表零散,并且很少被收集出版,这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因此,论文附录了李金发后期诗歌发表情况,以期对阅读李金发后期诗作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正如以往,我发现解释自己的作品有些困难,包括‘Engaegd in Dialogue’,实话来讲,我并不记得是什么启发了我去创作它们,当这些作品被创造出来后,我想是它们定义了自己而不
期刊
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化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被介绍到了我国,理论中对边缘的强调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弱势国家文化殖民的观点正好应合了中国这
学位
废名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诸多论者本着理论的自觉性,引入西方如叙事学、现代性等相关理论,着实给废名研究增添了不少色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废名研究还存在着很大
学位
期刊
近年来蒙古族作家的汉语创作现象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元到清,有百余名蒙古族作家曾用汉语进行创作。直到建国以后,这种现象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了各个文体完善的创作体
笔者将“受众”作为研究大众文学期刊《故事会》的主线,重在从受众分析、叙事模式、以及传播模式三方面探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大众阅读习惯等综合影响下故事文学的创作规律
带着同胞的嘱托,满载员工的祝愿,2008年5月22日17时,抚顺独凤轩食品有限公司向四川灾区捐赠的10 t价值105万元的浓缩营养骨汤和新研制800kg即食高钙骨汤,从公司生产线灌装完
日本当代女作家吉本芭娜娜(1964--)在继承日本文学古典审美取向的基础上,一改日本传统作家的创作方式,力图超越日本文学的民族局限性,竭力捕捉具有“现代感觉”的文学素材,结合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