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在中国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心转向语言及文化的关系,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深入研究中,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维度已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体系,并且开发出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以科学检验个体的跨文化敏感水平。跨文化敏感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已逐步成为学界共识,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也证明个体的跨文化敏感度可以通过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经验积累得以提高。在国内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当前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及现状的探讨上,对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较少,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也相对缺乏。为此,作者对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化教学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能探索促进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模式,以实证数据为跨文化教学领域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借鉴了在文化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的“文化图式建构”模式,在跨文化敏感研究及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实验所需的教学模式。研究对云南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96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8周的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其中实验组(47人)接受的是“文化图式建构”模式的教学指导,控制组(49人)则进行传统教学。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陈国明和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两组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在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访谈。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文化图式建构”模式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水平,也是对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的尝试。SPSS软件分析显示,接受“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在教学结束后,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及其中三个内部因素方面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其中,实验组学生的差异认同感得到提升最为明显,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两个因素也显著高于控制组。从访谈结果来看,实验组学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欢迎,并表示在文化差异感知、文化学习兴趣、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提升是有效和有益的,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启发。希望本研究对探索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