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地质封存是将捕集到的CO2注入到地下圈闭地层的孔隙中,通过盖层及周围遮挡体的封闭性将CO2封存在地下,从而达到减排CO2的目的,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减排措施之一。CO2驱油/地质封存过程中促使CO2运移的动力是超压和气柱浮力。但也存在泄露风险,泄漏的途径主要为(不考虑工程因素):通过上下遮挡层和侧向遮挡体的封闭能力较弱的部位进行运移/泄漏。本文通过对目标区内293 口井的测井、录井、钻完井、岩电试验等资料分析,从构造、沉积,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等方面对CO2地质封存体的储集层长6地层、盖层长4+5及油藏特征进行精细描述,对盖层的封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建立CO2封存体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了 CO2封存的概念模型,研究了储盖层对CO2封存的影响,表明在盖层渗透性小的条件下,CO2向上溢出缓慢,封存效果良好;盖层渗透性较大时,CO2封存效果变差。分析表明:目标区延长组地质构造稳定,断裂不发育,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储盖配置良好,盖层以物性封闭为主,是较好的CO2封存体系。结合生产资料对CO2驱油过程进行了拟合,并模拟今后15年生产情况,以及CO2驱油结束后200年内CO2在地下的运移情况。模拟表明,CO2驱15年后,主力油层长61、长62平面上注采井间原油动用状况明显改善,采收率较水驱可提高10%以上,效果明显。CO2地质封存200年后盖层长4+52注气井附近CO2饱和度有高值区,存在明显的漏失现象,但漏失量不大;而长4+51层很少有高值区,漏失不明显。说明目标区长6地层实施CO2封存是可行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是一个倾角在0.5~1°单斜地层,侧向封闭靠地层岩性封闭,侧向封闭能力受沉积体系控制,存在一定的侧向泄露风险。因此,在长6内开展CO2驱油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但CO2地质封存存在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