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制作二胡所用的养殖蟒皮为研究对象,同时从音乐声学的角度阐明了二胡的构成及发声原理,使用现代音乐声学测量与分析方法,探索不同蟒龄、不同厚度、不同部位琴皮在音色与音强方面的差异。介绍了蟒的生物学特性与蟒皮的基本结构。本文的绪论,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查阅文献的范围与方法四方面内容。第一章是研究思路与实验流程,共分为两节内容。对本文中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流程进行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制作二胡所用的养殖蟒皮为研究对象,同时从音乐声学的角度阐明了二胡的构成及发声原理,使用现代音乐声学测量与分析方法,探索不同蟒龄、不同厚度、不同部位琴皮在音色与音强方面的差异。介绍了蟒的生物学特性与蟒皮的基本结构。本文的绪论,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查阅文献的范围与方法四方面内容。第一章是研究思路与实验流程,共分为两节内容。对本文中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流程进行描述,总结、借鉴前人研究中的优点与长处,弥补不足与缺陷,特设计制作一种新型可拆卸琴皮式琴筒用于实验,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变量,保证实验数据的客观性。第二章是蟒皮的基本特征及二胡的发声原理,分为三节内容进行阐述。第一节中重点阐述了蟒的生物学特征,对蟒的品种、习性、养殖方式等问题进行介绍,加强对二胡皮膜制作材料的了解。第二节,蟒皮的基本结构,蟒皮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由于其特有的经纬线特征及结构特性,成为制作二胡皮膜的首选材料。第三节,是二胡的构成及发音原理,从音乐声学的角度对二胡的部件进行系统的拆分与讲解,分析不同部件对声音的影响,使用音乐声学的专业理论对二胡的发声过程,以及不同部件在发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第三章共分为三节内容,使用频谱软件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针对不同蟒龄琴皮、不同厚度蟒皮、蟒不同部位琴皮三组数据进行声音采集,并进行频谱分析与总结。第四章的三节内容,使用声级计,对不同蟒龄琴皮、不同厚度琴皮、蟒不同部位琴皮进行音强与动态范围分析,总结其中蕴含的一般性规律,对二胡制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撑。本文的结语,共有三点内容,是对本次实验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其中的一般性规律,为二胡制作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每一位二胡演奏者的演奏过程中,一首作品的呈现都基于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个人理解,并通过理解以二胡为媒介转化为演奏表达,这种表达就是二度创作。受到表演者自身性格,环境和对艺术理解的影响,是演奏者对作品一度创作的谱例进行加工升华,通过主客观结合,将乐谱符号转换为实际音响的一种艺术创造。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民间音乐作品,现代作品还是新创作作品,想要达到演奏的“尽善尽美”,都离不开具有传承性的学习、继承以及
沅陵民歌丰富多彩,曲调悠扬、歌词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本文以沅陵县的民歌《采花调》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章节对这首歌的源流、音乐特征、方言特色、演唱技巧、不同版本的演唱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第一章是沅陵县民歌《采花调》的溯源与流传,该章指出沅陵民歌《采花调》的曲调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俗曲《糊涂调》,并对《糊涂调》如何传入沅陵并衍变成为《采花调》做了探究说明。第二章是沅陵民歌《采花调》的音乐特征,分别从歌
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良好歌唱习惯是指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指出良好歌唱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特别需要从小培养。通过正确的音乐美育教育,注重提升一个人的音乐审美意识,在不断增进对歌唱学习的兴趣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歌唱习惯,并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专业性歌唱人才。结合个人的成长历程,从音乐美育教育的角度论述良好歌唱习
壮剧分为广西南路壮剧、广西北路壮剧、广西壮诗剧、云南富宁壮剧等,本文的研究对象田林壮剧属北路壮剧。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民间流传的壮剧却能常演不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运用“局内-局外”“主位-客位”等研究视角,采取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互证及音乐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剧目、音乐源流、音乐与行当角色、音乐与语言、传承方式等方
对于嘉绒这一词来说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比较陌生的,嘉绒是藏民族里的一个分支,嘉绒又称嘉绒甲卡却吉,是嘉尔莫察哇绒的缩写,在藏语里面的意思大概就是生活在热带河谷的人,在我们嘉绒藏族里面流传这这么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地区落后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我们要保留原始的东西与我们新的东西相结合,要注重我们民歌原始的演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1)”。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文艺院团应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然而,文艺院
本文以芬兰作曲家马格努斯·林德伯格于1999年-2000年创作的为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而作的《Gran Duo》(又名大二重奏)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的内容上,通过对整首作品中的音高组织结构、节奏与节拍的特征、音乐的结构以及乐队整体织体形态的深入分析,从而探索作曲家林德伯格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以及其音乐的组织方式,同时,由于80年代后期法国的频谱音乐在欧洲引起浪潮,林德伯格也将这一艺巧妙地融合的融合在自己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姜夔所作三首作品,笔者将自身演唱实践的经验感悟,与理论研究的成果体会在文中进行详细论述。笔者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通过对姜夔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三首作品基本要素的分析、作品演唱技巧的运用和舞台情感对比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运用文献、实践与比较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三首作品的技巧和情感为切入点,旨在达到丰富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水准的目的。本文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笔者通过对速度、力度、装
大型管弦乐作品《(?)籁》创作并首演于2018年,以作曲家贾国平在苏州所见所听为蓝本,分别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经典场景作为音乐章节(听泉—春,听雨—夏,听风—秋,听雪—冬)。全曲共206个小节,四个带有主要标题的乐章下另有不同的充满文学性的子标题。音乐的发展,变化也紧扣着这些子标题。《(?)籁》作为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对从作曲家的主观创作意图来把握作品核心内容的分析
歌剧《木兰诗篇》的词作者是著名剧作家刘麟,曲作者为作曲家关峡,这部歌剧是我国近现代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剧情内容来源于我国由古至今广为流传的"花木兰"替父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以花木兰的亲情、爱情和战友情为主线,表现了中华民族讲孝道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和平安宁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篇》将交响乐、中国戏曲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及西洋歌剧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