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应对冲突性话语的论辩策略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a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中国政府发布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以及解释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所持立场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外媒报道或评论中国内政外交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在例行记者会上,经常会有记者提出一些尖锐、刁钻、易引起冲突的问题。作为中国的官方代表,外交部发言人必须做出恰当的回应,这就要求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上必须讲究策略。
  前人主要从语言特征、语用特征以及修辞特征三个角度对外交话语进行研究,而外交话语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论辩话语,前人从论辩角度对外交话语进行的研究较少。为了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以佩雷尔曼和提泰卡的新修辞学理论为基础,以刘亚猛对事实的进一步分类为理论补充,从论辩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应对317个冲突性话语所使用的论辩策略以及使用这些策略的原因。语料选取范围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
  研究发现,在例行记者会上应对记者提出的八类冲突性话语时,外交部发言人总共使用了十八种论辩策略。这十八种论辩策略为可资利用事实、价值、低调陈述、不可争议事实、反问、举例、比较、原因和结果、认定、手段和目的、类比、互惠原则、相干事实、本质与现象、自相矛盾、整体-部分、象征、公平规则。在这十八种论辩策略中,有五种论辩策略占比最高,并且几乎出现在冲突性话语的所有类别中。这五种论辩策略是可资利用事实、不可争议事实、价值、反问和低调陈述。在此基础上,研究还发现这五种论辩策略的使用符合汉语文化修辞观中通过理性、情感、礼貌进行言说的方式,以及西方人通过理性、情感接受劝说的方式。在这五种论辩策略中,可资利用事实和不可争议事实诉诸理性,这反应了外交部发言人的逻辑思考能力,并且强调从逻辑层面劝说受众。价值和反问诉诸情感,这可以增强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话语的语气,从而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低调陈述诉诸礼貌,这有助于外交部发言人以一种更加委婉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使外交部发言人在受众面前礼貌、得体,从而塑造外交部发言人的人格魅力,最终得到受众的信服。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将论辩话语与外交话语结合起来,为发言人应答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实了佩雷尔曼论辩策略的理论研究体系。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不仅对于理解外交语言及其运行机制以及了解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话语的真实意图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外交人员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还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掌握论辩策略,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准确而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奈达指出,语言一方面表现事实,另一方面也会扭曲事实,语言一旦对事实进行歪曲,则会出现语言视差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现象,语言视差的形成与人类的思维模式及文化差异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视差在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文以政治文本为例,探讨语言视差现象及其翻译。  语言是一种符号,当出现符号本身和符号所代表的客体不对应的情况时,也会产生一种歪曲事实的效应。索绪尔提出符号是由所指(signified
学位
2018年3月22日,美方以301调查为由对华加征25%的额外关税,从此拉开了中美贸易谈判的帷幕并陆陆续续延宕21个月。由此造成的诸多不确定性逐渐蔓延至投资和技术领域,冲击两国经济前景和市场信心,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亦遭遇危机。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美国优先”策略与全球化趋势及多边主义大相径庭,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却赢得部分民众支持。关于这一悖论的形成,尤其是其对华政策合法性何以得到美国民众认可的研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研究生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研究生英语课是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尤其是外语素质有深刻的影响。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为课程建设提供正确的导向。作者通过随机访问和文献阅读发现当前研究生英语课程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且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
学位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渠道,微信公众号影响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和服务平台,具有招生宣传、校园文化传播和思想建设等多种功能。微信公众号首页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平台,与电脑网页有着相似之处,其话语体现出多模态话语的特点。本文将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范式,对江西财经大学微信主页进行案例分析,重点探讨微信主页中的两种主要模态,即推文标题和封面图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
随着自身软实力、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跨国界交流的日益加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13年“中国大妈”首次出现于报纸媒体,这一特殊群体在国内外已引起浓厚兴趣。大妈的形象表征,不仅是媒体报道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探究报纸媒体对中国大妈的社会行动者表征,不仅有利于深入解读这一特殊群体,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外宣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种分析性实践,批评话语分析并不是话语研究中的某种
《易经》被誉为百经之始和中华文化之源。这部经典之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西方广泛传播。迄今为止,《易经》的英译本已有100余种。其中,卫礼贤/贝恩斯英译本被誉为易学史上的“新约全书”。闵福德译本是最新的权威《易经》译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研究的视角从语言层面转变到了社会和文化层面。吉迪恩·图里结合前人描写翻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翻译规范理论。他认为,翻译是
译员的语篇意识与衔接手段的运用相关联,而偏误分析是指导译员正确使用衔接表达的关键。笔者回顾国内外对口译衔接及偏误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发现,前人研究对象主要为职业译员和非职业译员,较少关注学生;此外,研究材料主要源于政府报告、记者招待会,较少取材于口译大赛,而学生在口译衔接表达方面的偏误较多。基于此,本研究指出学生译员常见的衔接偏误类型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今后的口译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学位
语言接触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韩国语非句法复合动词构式的产生与消亡不仅是韩国语语言系统内部自我调节、自身适应的结果,更是在汉韩语言接触中,汉字对朝鲜半岛民族在文化、心理甚至思维方式影响的表征。然而,目前韩国学界对非句法复合动词研究结果莫衷一是,非句法复合动词同样也未能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韩国语非句法复合动词构式为研究对象,以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历时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在对韩国语非句
学位
印地语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文学流派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它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究其原因,就是作家在创作时对印地语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优秀传统的发扬传承和对表现手法的突破创新。希利拉尔·修格尔是当代印地语文坛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作品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独立后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病,讽刺抨击印度社会的黑暗现实。其代表作《恶吏》是继《戈丹》之后最负盛名的印地
《宿眠回旋曲》(vilg owi jlo)于1997年出版,其作者是赫伊里·沙拉比(wli sw,1938-2011)。赫伊里·沙拉比出生于埃及北部沿海地区一个名叫沙拜斯?艾麦尔的村庄,其作品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赫伊里·沙拉比在埃及有“流浪小说家之王”的称号,曾获得众多奖项,加拿大Ambassadors集团还曾提名其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际上有广泛的读者群。  《宿眠回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