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7年以来的“反PX项目事件”的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网络舆论的话语体系和虚拟社区中的舆情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此来探究环境类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动员和舆论信息生产的动态过程。2007年的厦门PX事件曾被称为“中国环保运动的开始”和“公民参政的尝试”,然而厦门PX事件的圆满解决并没有为此后类似的争议项目提供堪称示范的先例,反而率先开启了舆论对“PX项目魔咒”的建构过程,几乎每一起针对PX项目的群体性事件都会上演类似的场景:项目上马——民众抗议——散步游行——项目终止(悄悄上马)。在一系列PX事件中,网络作为一种动员力量都发挥了助推事件发展的重要作用,透过网络舆论对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和放大,可窥视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政府、公众、媒体等多方的相互关系与矛盾。本文首先对2007年以来一系列的PX事件的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进行回溯,梳理不同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话语实践背后的历史场景,根据国内PX事件在网络舆论上呈现的不同特征将其划分为肇始期、发展期、异化期三个阶段。其次,以厦门、宁波镇海、广东茂名三地的PX事件分别作为三个阶段的典型个案,借助ROST-CM抓取论坛平台的网络话语文本,进行词频统计与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探究在PX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话语策略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在厦门PX事件中,网络传播主体通过构建地方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完成线上动员,采用“散步”取代“游行”的话语策略对环境抗争进行合法性包装,强调民主参与的公民意识达到政治广告的效应。但在宁波镇海PX事件中,发起行动的村民并不具备城市中产阶层那样运用话语策略的能力,只能通过示弱的姿态吸引大众同情,并放大PX工厂的社会风险以证抗议行动的合理性。而在广东茂名PX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出群体极化的特征,民众的被剥夺感积累为怨恨情绪,在谣言的激化下加剧了对国家一社会的先验对立。网络舆论的信息生产扩散过程是基于网民间的互动交流与观点碰撞,因此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其网络结构特征,以此揭示虚拟社区中的信息流动。本文以2014年的广州茂名PX事件为个案,根据天涯论坛上网民之间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的交流关系,建立关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矩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测量中心性、密度、距离、可达性等指标,完成对舆情网络的整体结构分析、权力量化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研究发现“茂名PX事件”在虚拟社区的传播网络整体呈现复杂化、无方向化的网络特性,“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同时发挥作用,讨论主体间的弱连接在信息的扩散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扩大了底层社会启动环境抗争的社会资本,但其并非长久有效的利益发声渠道,更无法寄予构建公共领域的期望,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最后试图为如何让“PX魔咒”从暴力层面回归讨论层面提供思路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