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传播方式,要求新闻传播理论作适度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有部分理论假设有待于开阔思路,以创造出适应新媒介的网络传播理论。同时,基于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调控的必要性,网络舆论的特点、网民构成、网络舆论形成的问题(多以负面或暴力性居多)以及文化帝国主义在网络文化上渗透造成对国家利益的影响,都有必要进行调控。基于此,笔者提出“舆论即波”的网络舆论形成与运行机制模式,进而提出立体调控模式。刘建明首次把“波式传播”引入舆论传播,指出:“舆论波是指具体事件引起的民心波动,它包括人们的意见波和社会行为波两种因素,由舆论中心以扇面形状向四方滚动,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的舆论环境”。主要集中于四种舆论波动律:舆论传播的辐射律、舆论传播的遍地涌动律、舆论传播的两点呼应律、舆论传播的多波震荡律。笔者在刘建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舆论即波”的理论假设,认为:一般地,首先是在自由、公平、民主的理想状态中,舆论(当然也包括网络舆论)的形成,是无数意见或态度汇聚与融合,而这种汇聚与融合总体是由无序趋向于有序的。同时,由无序趋向于有序也是波振动时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舆论便具有了波的一种旨趣。通过论述从中引发出网络舆论的特征:网络舆论的非线性与不可预测性;网络舆论的多波叠加性;网络舆论的正负相位及其正负功能;网络舆论的层次性;网络舆论的能量性。通过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和熵的无序性,引出网络舆论调控的立体策略。对四种不同波型网络舆论提出了技术性和非技术性调控内容。法禁于已然,礼禁于未然。对于网络舆论而言,技术层面的硬控制和非技术层面的软控制重点应在非技术层面。如同任何一种科学手段那样,借鉴物理学进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远不十分完美,它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必然存在着难以回避的局限。一是做为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方法和原理还不能直接生硬的引入到新闻传播学中来,只能做有限的借鉴和结合,提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见解,避免沦为对自然科学模仿性的描述研究。二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要求条件的简单化或单纯化,但作为传播学一个分支的网络舆论传播却又格外的复杂,条件多变,如何从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提取需要论证又能够被实验论证的主题,并论证实验结论的一定的普适性和现实操作性,是借鉴和引入的难点。三是波思维只能作为一个新视角来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考量,并不适用于具体阐释一切舆论的内在运行规律,只有多种研究方法、视角的引入和综合使用,才能真正从方法论的角度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