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根据热带次季节OLR异常的水平分布情况分别对华南次季节强降水事件和次季节低温事件进行分类。通过对不同类事件中的高低层环流和热带对流进行合成分析并对次季节扰动热力学方程进行诊断,得到以下结论:(1)华南次季节强降水事件中,约53%的事件的发生与热带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无关。对流层低层的异常低压从高纬度地区向南传播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JO三维环流结构影响MJO传播的动力机理研究”(4197510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0~30天极端天气过程可预报性及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2018YFC15058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影响全球季风区气候变化预估不确定性的关键因子和物理机制研究”(2020YFA06089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根据热带次季节OLR异常的水平分布情况分别对华南次季节强降水事件和次季节低温事件进行分类。通过对不同类事件中的高低层环流和热带对流进行合成分析并对次季节扰动热力学方程进行诊断,得到以下结论:(1)华南次季节强降水事件中,约53%的事件的发生与热带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无关。对流层低层的异常低压从高纬度地区向南传播,与其相联系的异常南风将水汽自南海输送至华南地区,导致水汽在华南聚积。(2)华南次季节强降水事件中,约47%的事件的发生伴随着MJO的向东传播,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第1类事件中,活跃位相的MJO对流位于东印度洋,第2类事件中,活跃位相的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在第1类事件中,在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与抑制位相的MJO对流相关的异常反气旋,其东侧的异常北风有利于触发华南降水;在对流层上层,与MJO对流激发的Rossby波列相联系的大气异常辐散也有利于触发华南降水。在第2类事件中,与MJO对流相关的高层波列和南传的低层异常低压系统都有利于华南降水的发生。(3)华南次季节低温事件中,约32%的事件的发生与MJO无关。在对流层低层,与南传的西伯利亚高压相联系的异常北风将冷平流向华南地区输送;在对流层上层,位于亚洲大陆的异常低压向东南方向传播,太平洋上异常低压向南传播,华南地区出现的高空异常辐散有利于触发低温事件。(4)华南次季节低温事件中,约68%的事件的发生伴随着MJO的向东传播,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第1类事件中,活跃位相的MJO对流位于东印度洋,第2类事件中,活跃位相的MJO对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在第1类事件中,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的异常气旋触发的纬向环流和低层与南传的异常高压相联系的异常北风有利于低温事件的发生和维持。低温事件发生时华南地区的上升运动能够引导MJO对流向东传播。在第2类事件中,位于海洋性大陆的抑制位相MJO对流触发局地Hadley环流,导致华南地区出现异常上升运动,南传的异常高压东侧的低层异常北风向华南输送冷平流,有利于华南次季节低温事件的发生和维持。
其他文献
介绍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对乌梅丸的理解及临床运用。黄煌认为乌梅丸主治以呕吐、烦躁、厥冷、疼痛、久利为特征的疾病;顾植山认为乌梅丸主治厥阴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部分病症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并举验案3则。
近年来华南地区雾害时有发生。以往的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雾日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关于华南冬季雾日与ENSO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并且不同年代际背景下ENSO-雾日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文基于1979~2016年华南地区52个台站逐日雾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采用EOF分解等多种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南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ENSO与
赤道东太平洋降水是ENSO全球大气遥相关和气候影响复杂性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前人更多关注的是强度更强的中西太平洋降水的变化,El Ni(?)o相关的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基于逐月观测与大气环流模式数据,探究了1979-2019年赤道东太平洋El Ni(?)o降水响应的季节差异及其与El Ni(?)o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春秋季降水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其中的
本文以华北冬季气温(NCDT)作为预测对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 LSTM)和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构建了NCDT季节预测模型。CNN模型(CNN-based model,CNNM)在六个CMIP5模式的1852-1991年历史模拟资料上进行训练,
作为一条狭长的、瞬变的强水汽输送带,大气河对区域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当其登陆的时候会给沿岸地区带来暴雨和洪涝灾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登陆北美西海岸的大气河,它是加州地区极端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即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对2019年2月登陆美国西海岸的大气河及其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动力学诊断,既探究了该大气河形成与维持的动力
古气候代用记录表明区域季风降水存在轨道尺度协同变化特征和南北半球间千年尺度上的反位相变化特征,然而驱动这两种变化的外强迫因子尚不明确,对其演变过程物理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利用Tra CE-21ka模拟结果,对全强迫试验中过去两万年全球季风降水演变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后发现,其前两个模态分别表征了地质记录所指示的季风降水长期变化和千年尺度上半球间季风降水的反位相变化。基于单强迫敏感
穿透性对流是比对流层中的深对流强度更强的一种对流,其对流高度能够穿过对流层顶到达平流层底,生命史较短且尺度较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以及平流层-对流层之间的交换(STE)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再分析数据、FY-2G卫星黑体亮温数据、Aura卫星的MLS雷达探测数据,基于WRF中尺度高分辨模式结果,对2019年8月19日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中穿透性对流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合理同化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于改善模式初始场,提供更精准的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变分同化方法中使用各向同性和均质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忽略了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的天气系统依赖性,而在变分框架下引入集合流依赖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还需要额外的集合预报。为在变分同化中引入更合理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本研究构建云依赖背景场误差协方差,通过引入背景场云信息,提出了一种云依赖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的同化方案,应用于雷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特征,然而其传播路径尚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利用站点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9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准双周尺度降水传播多样性的成因及其年际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10-20天准双周振荡特征明显,平均每年发生3-4次准双周降水事件,降水在准双周尺度上呈现周期为13天的波动。就其传播特征,将准双周降水事件分为从南向
本文基于逐日的CN05.1中国格点气象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A5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1961-2016年夏季干热和湿热两类高温的变化特征,并对它们的环流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它们与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干热和湿热两类高温都频繁发生的区域,其中干热型高温的频数变化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下降之后上升,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