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农村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被认为是导致农户贷款难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农村金融理论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都努力探寻能够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工具、策略或机制,以实现农村借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但实践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视角往往局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范式,或许限制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学家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过度重视交易的经济属性而忽视其社会属性,没有对人所处的社会结构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的互动行为不限于理性博弈,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换背后还存在着社会交换。在社会学与经济学对话的过程中,社会资本无疑是近三十年理论界最热的交叉性学科理论。尽管社会资本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提出,甚至至今也未就其概念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丝毫不影响其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问题的分析。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社会资本在资金借贷问题上的作用,研究主题涉及社会资本与信贷约束、借贷行为等问题,以及合会(Rotating Saving And Credit Association)、放贷者(Moneylender)、小额贷款(Micro Credit)等贷款组织或项目,其基本结论是社会资本在农户借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延续这一研究切入角度,借鉴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就社会资本在农户借贷中的作用机制做系统地研究,借以探讨社会资本在农户借贷中如何缓解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市场失灵问题,以期从崭新的视角去认识农户借贷行为进而为破解农户贷款难提供新视角。本文按照从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统计分析再到个案分析的研究顺序逐步展开。文献综述部分,文章就社会资本的概念内涵以及社会资本在农户借贷中的作用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借鉴梳理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普特南社会资本定义给出农户社会资本的概念。在理论分析部分,依据社会资本特征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假设;借鉴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的信号传递作用,揭示贷款人(银行)通过识别借款人(农户)的社会资本水平状况并据此制定贷款决策,是如何克服农户借贷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了社会资本的抵押替代作用,分析社会资本是如何成为借款人(农户)还款激励的约束条件的。在统计分析部分,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就社会资本对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以及农户还款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释了社会资本在农户借贷中的作用机制。在个案研究中,选取“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资金互助行为”3个典型案例,分析农户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的结构特点,并且分别就信任、声誉、规范在农户借贷与资金互助行为中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考虑到上述实证分析偏向于静态视角,最后,文章还考察了农户社会资本的结构变迁特征,并对社区银行、新型合作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与农村互联网金融这几类农户借贷新模式背后的社会资本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社会资本在农户借贷中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信任机制、声誉机制和社会惩罚机制。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有效克服契约不完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弊端,节约管理和合同执行的成本。声誉投资是一种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高,丧失声誉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对行为人的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声誉的功能在于克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社会规范的存在改变了参与人博弈域,人们之间的博弈是关联博弈,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博弈而是嵌套博弈。违背社会规范将会被组织成员驱逐出去,遭受社会排斥的压力,抑制交易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产生。社会资本效应的作用条件表现三个方面:有效的信息传播、对违约行为实施有效的惩罚、交易必须是重复的或关联的。有效的信息传递不仅是社会资本效应的关键条件,也是社会资本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本的专用性使得社区惩罚是可执行的,而执行社区惩罚的成本较小,不会给执行惩罚策略的行为人带来较大的成本,保证了社会惩罚是可置信的威胁。重复博弈或关联博弈不仅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资本效应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博弈参与人的交易频率越高,交易信息的传递越有效,社会惩罚越有约束力。社会资本具有结构变迁的属性,市场化、正式制度和互联网技术会导致社会资本的结构改变,使得信任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发生重要的结构变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外部环境下必须依据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来考察其表现形式。研究发现,当下出现的诸如社区银行与合作金融、农业供应链融资和农村互联网金融等农户借贷的新模式也不改其背后的社会资本作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