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高度发达,而且中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骨折成高发态势。据统计约有5%-10%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折迟缓性愈合及不愈合。目前,国外对于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也多侧重于中药内服,相对中药内服促进骨愈合而言,外用中药促进骨愈合的研究水平不高。中医药治疗骨折已有漫长的历史,经验丰富。1931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就记录了汉代军医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创伤的方药和方法,可见早在秦汉时代应用敷贴治疗骨伤就已经很普遍了。因此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深入研究并揭示外用中药治疗骨折的疗效及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国新牌骨痛膏源自吉林省民间验方,为促进骨愈合的一种外用膏剂,在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治愈大量骨折、骨不连、骨坏死病人,但是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血生化指标、X线评分、组织切片观察、胶原分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免疫组化、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原位杂交等方法验证其促进促进骨愈合的效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其促进骨愈合的的作用机制,进而从现代医学角度为外用中药促进骨愈合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研究目的探讨国新牌骨痛膏促骨愈合效果,揭示其促进骨愈合的可能机理。研究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均以手术造成双桡骨中段宽约3mm、深达髓腔的骨缺损模型,术后观察日本大白兔的一般情况。再将造模成功的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国新牌骨痛膏外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再将每组15只随机分成三个亚组,即第1周取标本组(A组)、第2周取标本组(B组)、第4周取标本组(C组),空白对照组以石膏固定,给药组外敷国新牌骨痛膏后以石膏固定,给药组每2天换一次药,1周处死A组,2周处死B组,4周处死C组。每组处死前均予耳缘静脉取血,检测血中ALP、钙、磷、镁浓度,两组行t检验;处死后拍摄双侧桡骨侧位X光片肉眼观察评分,A、B、C各组行t检验比较;病理学HE、Masson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苦味天狼星染色后偏正光显微镜观察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桡骨缺损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2)的表达,测MOD值后A、B、C各组行t检验;原位杂交法检测桡骨缺损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2)的表达,测MOD值后A、B、C各组行t检验。研究结果术后各组实验兔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4周时,生化指标检查:给药组与对照组血中ALP、钙、磷、镁及钙磷乘积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放射学检查:术后第1周给药组即有骨痂形成,对照组未见骨痂生长。术后第2周两组均可见骨痂形成,给药组骨折缺损区有较完全的骨痂填满并见大量外骨痂形成,对照组骨折缺损区可见软性骨痂填充,大部分无外骨痂。术后第4周给药组缺损区骨皮质重建,骨干外形恢复,髓腔再通,对照组缺损区骨痂基本填满,仍有连接性骨痂阴影,髓腔未通。各组X线片肉眼观察评分结果给药组的得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病理学HE、Masson染色观察发现给药组第1周即出现骨痂,第2周外骨痂明显,第4周缺损部位骨痂中胶原明显减少,骨缺损修复质量好。对照组第1周时未见骨痂形成,第2周大部分无外骨痂,第4周缺损部位骨痂仍含有大量胶原,修复质量较给药组差;Ⅱ、Ⅲ型胶原苦味天狼星染色结果,给药组的Ⅰ型胶原出现较对照组早,且Ⅰ型胶原含量高;BMP-2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给药组BMP-2mRNA的表达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表达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1)国新牌骨痛膏对血ALP、钙、磷、镁及钙磷乘积没有影响。(2)国新牌骨痛膏可以促进Ⅰ型胶原的表达。(3)国新牌骨痛膏可以调节BMP-2的合成、分泌并促进BMP-2的表达(4)国新牌骨痛膏可以使骨痂提前出现,提高骨愈合质量,缩短愈合时间,促进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