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政党产生的视角来探究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活动,尝试运用政党产生的理论——制度论、危机理论、发展论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早期政党的尝试历程,以此凸显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结社的勃兴、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的存在是政党生成的动力,而政党的出现又担负着使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任务,从而推动政治发展的进程.论述的时间范围限定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论述对象是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试验,而非革命团体的组党活动,当然这并不否定革命团体对中国政党发轫的助力,只是把着眼点放在立宪运动下立宪团体的组党上面,以此透显出清末社会的宪政追求对政党生成类型的影响,并认为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活动是立宪运动的产物,这种议会内部产生的政党类型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该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政党产生的主要理论:制度论、危机理论、发展论,这也是该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从政党是政治参与的独特工具和政党组织演变的历史轨迹角度,来诠释政党丰富而多变的内涵.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民众政治结社和参政行为的特点.由于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限制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中普通民众缺乏任何合法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造成了政治能力的衰朽,并以此凸显出传统中国民众的结社活动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三章分析清末立宪团体组党的制度背景——立宪运动.清末立宪团体组建的宪友会等政党雏形既属于内生政党,是议会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群众运动——清末的宪政运动的产物,因此也带有外生政党的特点,这是中国早期政党在发轫时的特色所在,与西方政党的起源有较大差别,西方早期政党在创生时一般属于比较典型的内生政党类型.第四章分析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活动.主要从危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清末政党是社会出现多重危机的产物.从政党萌生的法律背景、现代政党理论的输入与传播、政党主体的构成等角度,较为详细和具体地勾画出清末立宪团体组建政党的过程,强调清末社会的宪政追求是政党创生的强大助力,清末立宪运动是政党产生的制度温床.第五章对清末立宪团体的组党行为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