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道家经典,因其特殊的语言特点和深刻内涵,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自1868年第一个《道德经》英译本问世,《道德经》的英译经过了三个时期,是英语世界翻译最多的中国典籍。本文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从三个时期中各选取一位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分析,剖析他们背后的翻译规范。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说明选题的缘由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概括近些年来,《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主要叙述图里翻译规范的来由以及分类和意义。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道德经》英译本的三个发展时期,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本论文的重点,对所选的三个英译本的翻译规范进行研究,分别从元规范和操作规范出发,分析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经历等宏观因素和翻译策略和译者主体性等微观因素的制约。第六章为结论,总结自己的发现和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发现,理雅各译本是为传播《圣经》服务,作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的工具而依附存在着,较少关注原文的文学色彩和其蕴含的知识哲理,具有极强的社会政治功能。阿瑟韦利译本大多采取了一种文化比较的态度,把《道德经》放到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来考察,试图追求与原文的忠实对等,认为这一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传递其思想内涵,从而开始意识到《道德经》中特殊的语言魅力。林语堂译本是为了传达《道德经》玄妙的思想底蕴、中国特有的诗歌特点和语言本身的特色,把《道德经》的哲学性、文学性和语言美移植到一个较高的地位。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来研究三个《道德经》英译本,宏观上,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大背景对典籍《道德经》的翻译有一定影响;微观上,中西方的译者也就相应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读者可以以此了解译者对老子、道家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知水平,总结出三个译本的特色及造成不同特色的原因,从而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