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onb.)是中国一珍稀野生花卉,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如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其阔长的叶片对有毒气体有很强的耐性,其花多姿多彩,较适宜于作城市绿化植被,所以近年来被全国各地广泛引种栽培。且蝴蝶花也是一种药用花卉,其根可入药,有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泻下通便,肝炎、肝肿大、肝痛、喉痛、胃病的治疗。 蝴蝶花在重庆地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种植的绿化植物。近年来在蝴蝶花上发现了一种病害,严重的影响了蝴蝶花的生长和它的绿化价值。经查证,前人对此病没有研究报道过。此病症状为: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带有黄绿色晕圈的褐色圆形小斑点,随后,病斑扩大成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块,直径可长达10cm,宽可达3cm;后期病斑互相连接,导致全叶或半叶成灼烧状枯死。由于蝴蝶花一般片植,条件适宜,病害发展迅速,整体上呈现出毁灭状态。为摸清此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出适宜的控病措施,本论文对此病害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害命名、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对其有效杀菌剂的筛选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对蝴蝶花枯斑病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最终获得一种镰刀菌,取此种镰刀菌的代表单孢菌株,接种健康植株且再分离结果表明:分离菌具有致病性,接种后的植株发病症状与采集的标本一致,且采用的几种方法接种结果均显示出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2.蝴蝶花枯斑病的病原鉴定 采用标准的培养条件和标准培养基培养该菌,进行其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的测定。结果如下: ①生长速率:在PS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快,24℃下,12h光暗交替培养4d,菌落直径为2.5-4.1cm。 ②菌落形态、颜色: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丝绒状,菌落白色,基物表面前期显极淡的肉红色,14d后显青莲色,基物无色;Bilai培养基上,菌丝稀少,白色;米饭培养基显示紫红色。 ③小型分生孢子特征:数量多,卵形、椭圆形,无色,假头状着生于产孢梗上,单胞或双胞。大小:6.7~12.5×1.5~3.75微米。 ③大型分生孢子特征:镰刀状,稍弯,壁薄无色,向两端逐渐变尖,基胞足跟明显。1~6隔,大小:1~2隔,10~34×2.3~4微米:3~4隔,23~56.6×3~5微米,5~6隔,31~75×3~6微米。多数3隔,大小23~32×3.5微米。 4NSf4ChtJYWMAXMMJKJF:t3NG’-,fEMM④产抱梗特征:小抱子产抱梗为单瓶梗,短。大抱子产抱梗为单瓶梗或分生抱子座上丛生状,在米饭培养基上有时有桔黄色分生抱子座。⑤厚垣抱子特征:可在PSA培养基上产生,但在液体Bilai培养基上产生更好。球形,直径u]0微米,单生,对生或串生,菌丝中间生长,也可在大抱子中间生长。 通过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致病性的测定,依照B。。th的镰刀菌分类系统,具体还参照对比陈鸿违等著的《浙江镰刀菌志》、黄振文等著的《台湾产镰胞菌》进行鉴定,得出引起蝴蝶花枯斑病的病原菌为尖抱镰刀菌(尸山俐卜一皿w抑m励。3.蝴蝶花枯斑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对蝴蝶花枯斑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4-28’C,病菌最高生长温度是35t,最低生长温度为7’C;病菌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0-24’C;分生 抱子的致死温度是47t;病菌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6.7op.l,产抱量的最适宜的PH范围是 6.2-7。1;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不大。但对产抱量的影响及产抱类型、抱于堆颜 色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有光照与无光照处理间对产抱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此外,强光照(80()Lu) 与弱光照几ux)、半光照及黑暗处理之间对病菌所产抱子的类型及抱子堆的颜色有很大的区别, 较强光照条件下,病菌产生的抱子与自然条件下所产抱子类型及抱子堆颜色相近。 4.有效杀菌剂的筛选 室内平板测定结果表明:所选的参试的四种市售防治镰刀菌的杀菌剂对蝴蝶花枯斑病病原 菌均有抑菌效果。其中以扑菌特的抑菌率最高,其次为枯萎比克和50%代森锰锌,最次为50% 多菌灵:但盆栽生物测定中防效最好的为枯萎比克100o倍液,其次为扑菌特100o倍液,再次 为 50%多菌灵 1000倍液,最差为 50%fi森锰锌 400倍液。因此,对蝴蝶花枯斑病药剂防治时 宜选用前三种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