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言学观点把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段,而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手段。乔治·兰考夫(G.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Johnson)通过运用大量的隐喻实例证明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概念隐喻,把对隐喻的认识提到了认知的高度。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建构的。隐喻是一个结构相对熟悉的、具体的始源域到一个结构相对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根植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语言中。
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基于英汉两个语料库,对英汉颜色词black(黑)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的英语语料库来自于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汉语语料库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笔者对英汉语料库中black(黑)这个颜色词的隐喻用法进行了统计,探讨并分析了其隐喻用法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导致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就黑这个颜色词而言,它在汉语中的隐喻用法比例高于英语;(2)在英汉语中,黑的原始意义都表颜色。在黑的21种隐喻用法中,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12种用法,比如黑都表示“生气”,“庄重”,“灾难”,“悲伤”,“不干净”,“邪恶”,“沮丧”,“违法”,“错误”,“无意识”,“丢脸”,“反常”,但是“反动”,“未注册”,“冤情”,“袭击”,“惊奇”只出现在汉语中,而“盈余”,“赞赏”,“威胁”,“伤口”却只出现在英语中;(3)造成黑隐喻共性的原因是语言的巧合性、人类共有的认知模式和体验模式;而造成黑隐喻认知差异性的原因是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认知方式。
本文不仅对颜色词黑的目标域和始源域跨域过程形成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在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和翻译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基于英汉两个语料库,对英汉颜色词black(黑)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的英语语料库来自于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汉语语料库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笔者对英汉语料库中black(黑)这个颜色词的隐喻用法进行了统计,探讨并分析了其隐喻用法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导致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就黑这个颜色词而言,它在汉语中的隐喻用法比例高于英语;(2)在英汉语中,黑的原始意义都表颜色。在黑的21种隐喻用法中,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12种用法,比如黑都表示“生气”,“庄重”,“灾难”,“悲伤”,“不干净”,“邪恶”,“沮丧”,“违法”,“错误”,“无意识”,“丢脸”,“反常”,但是“反动”,“未注册”,“冤情”,“袭击”,“惊奇”只出现在汉语中,而“盈余”,“赞赏”,“威胁”,“伤口”却只出现在英语中;(3)造成黑隐喻共性的原因是语言的巧合性、人类共有的认知模式和体验模式;而造成黑隐喻认知差异性的原因是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认知方式。
本文不仅对颜色词黑的目标域和始源域跨域过程形成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在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和翻译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