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英汉颜色词黑的隐喻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言学观点把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段,而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手段。乔治·兰考夫(G.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Johnson)通过运用大量的隐喻实例证明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概念隐喻,把对隐喻的认识提到了认知的高度。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建构的。隐喻是一个结构相对熟悉的、具体的始源域到一个结构相对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的系统映射,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根植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语言中。
  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基于英汉两个语料库,对英汉颜色词black(黑)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的英语语料库来自于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 ),汉语语料库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笔者对英汉语料库中black(黑)这个颜色词的隐喻用法进行了统计,探讨并分析了其隐喻用法在英语和汉语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导致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就黑这个颜色词而言,它在汉语中的隐喻用法比例高于英语;(2)在英汉语中,黑的原始意义都表颜色。在黑的21种隐喻用法中,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12种用法,比如黑都表示“生气”,“庄重”,“灾难”,“悲伤”,“不干净”,“邪恶”,“沮丧”,“违法”,“错误”,“无意识”,“丢脸”,“反常”,但是“反动”,“未注册”,“冤情”,“袭击”,“惊奇”只出现在汉语中,而“盈余”,“赞赏”,“威胁”,“伤口”却只出现在英语中;(3)造成黑隐喻共性的原因是语言的巧合性、人类共有的认知模式和体验模式;而造成黑隐喻认知差异性的原因是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认知方式。
  本文不仅对颜色词黑的目标域和始源域跨域过程形成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在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和翻译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高空抛物入刑之前,对于高空抛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往往通过民法上的侵权责任机制进行民事赔偿。但是,高空抛物事件的日益增加,充分证明单纯依靠民事侵权机制难以有效防范和杜绝高空抛物事件的发生。将高空抛物纳入刑法规制,正是刑法作为兜底法功能的有效实现,有利于完善刑法罪名体系,实现定罪规范化和量刑公正。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空抛物罪的立法背景和意
学位
“套路贷”以“借贷假象”与“圈套实质”为基本要素,以侵吞财产为根本,实际上是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一种概括性称谓。实务中“套路”模式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民事面纱”、“伪证链条”、“垒债陷阱”以及“索债手段”。作为一种新近的犯罪类型,“套路贷”共同犯罪呈现常态化,共犯的认定俨然成为其领域内十分疑难却又无法避免的问题。共犯的认定首先需明晰其本质,其应理解为法律规范内的构成要件之共同。然而,“套路贷”案件
学位
2020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将犯罪目标指向了未成年人群,性侵害、暴力伤害犯罪等案件频出不穷,危害到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由此可见,解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刻不容缓。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成年人强奸未成年人犯罪12912人,起诉猥亵儿童犯罪5124人,起诉强制猥亵、侮辱未成年人犯罪130
学位
责任是伦理学中一个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范畴,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责任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责任意识也成为衡量人的道德觉悟程度和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加强对大学
学位
弋舟从2000年登上文坛至今已有20年,他已被公认为70后作家群中个性辨识度颇高,文学成绩较为优异的代表性作家。弋舟早期的作品以模仿先锋文学为主,更加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新奇,但随着写作阅历的增加,他逐渐将先锋精神深深地放置在现实主义的写作路向中,力求作品形式与思想并重。在如今枝繁叶茂的当代文坛上,70后作家已成为茁壮成长的一枝,弋舟在其中硕果累累,小说作品也获得了国内的众多奖项,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学
学位
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界对于萧红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与80年代之前秉持单一政治标准来评判萧红的研究不同,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从启蒙主义、文体叙事、文化批判、女性主义等多种视角开掘了萧红作品世界的丰富内涵。但在看似丰富的研究背后,存在着一个难以察觉的陷阱,在一种纠偏的冲动下,新时期以来的研究呈现出与之前完全相反的去政治化倾向,单纯强调萧红作品中那些个人性的因素,彻底否定了萧红的民族国家书写,
学位
王绂是明初有名的画家,曾被王世贞称赞为“国朝第一手”,人们对此关注相对较多。同时,他也是一位经历曲折的官宦、诗人,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对象,然而学界对其经历、交游、诗歌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少见。本文广泛搜集、研读相关史料,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王舍人诗集》(五卷)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对王绂的诗歌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王绂的生平经历、交游活动、诗歌创作等内容,以期加深人们对王绂及其诗歌的体认
学位
陈忠实曾说陕西作家都有过一个师承柳青并走出柳青的过程,师承柳青使他们走上了创作道路,而走出柳青则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成为文坛上的“这一个”。路遥、贾平凹也多次坦言柳青对自己的重要影响。研究柳青在哪些方面对陕西作家产生了影响、陕西作家如何接受柳青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将柳青对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的重要影响,即路遥等三位作家对柳青的继承,概括为“柳青传统”,所谓“柳青传
学位
解放区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由启蒙的个性主义向有组织的集体主义迈进的重要转折期,而丁玲此时期思想创作的转变,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时期进入解放区的作家的有机化转变与话语重构的艰难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延安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方面源于知识分子自身对于民主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媒体所宣传的延安与知识分子对苏联自由图景的想象交融;另一方面,战争环境下的解放区文艺政策自由宽松,契合知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以一个作家命名的文学现象并不多见,类似的有“何其芳现象”、“路遥现象”、“柳青现象”等。这些作家所体现的文学现象,均显示出作家自身或作品创作的独特性,又具有某种代表性、对整个文学领域产生与众不同的影响力。如果一个作家能成为“现象”,就意味着他是一个蕴涵着丰富审美内涵并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学史存在,值得作为个案予以具体深入的学理分析。梁斌的文学创作在时代和政治的夹缝中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