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及意义——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论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n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精神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寄予了人类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作用于人类对于当下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憧憬。当社会道德逐渐沦丧,人类面对来自生活的苦难时,人们就会转而寻求心灵的释放和解脱。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即是在生命遭受蹂躏,民众陷于水火之中时不断探寻生命的美好,以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思,在理性批判和历史感怀中建构的文学乌托邦。  文学乌托邦的精神涉及了社会、文化、美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多层次的内涵,本论文试图从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入手,探索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和意义,探究文学乌托邦精神在二者文本中的呈现,以此发掘乌托邦精神的社会、文化和美学范畴的现世意义,呼唤人们对至善、至美价值的追求。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废名和沈从文的作家履历和现有的有关废名、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的研究成果作出梳理,指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构想。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对文学乌托邦的概念作出厘清和阐释,然后分析废名和沈从文建构文学乌托邦的写作背景、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以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针对废名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分别就废名和沈从文文学乌托邦建构的共同特质和不同呈现作出分析。第四章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各有不同的乡土小说风貌中,探讨文学乌托邦建构的当世意义。  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在肯定废名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对文学乌托邦建构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总结本论文在论述过程中的得与失,力图为废名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以文学乌托邦的建构及意义作为论文主线,通过分析废名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作品创作的异同,发掘两位作家的文学理想和其创作的当世价值。废名和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乌托邦小说,一方面表现了两位作家对于叙事模式的革新。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中独辟蹊径,自成方圆,他们通过对故乡的记忆和想象,冲破了当时主流乡土文学描写的套路,促使乡土小说表现出对理想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探讨废名和沈从文两位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专注于乌托邦叙事的价值所在,表现了当前社会对于乌托邦精神的复兴和回归,也表现了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为解决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和功利主义思想危机,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在一些育儿QQ群里,家长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伶牙俐齿地与家长讨价还价的问题。育儿专家表示,孩子爱“还价”,家长需要对症下药。  孩子“还价” 家长威信受损  鹏鹏妈最近被鹏鹏讨价还价的行为弄得心烦意乱。“早上,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刷牙,他会说‘刷牙可以,但今晚光看动画片不学英语’。周末要求他弹一小时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例如‘下周要带我去动物园’,或是‘弹完琴后让我吃3块巧克力’。”鹏鹏
本文结合某工程实践,就如何做好水库大坝混凝土施工质量监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浅见。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更好地确保整个施工质量,并提高监理控制水平,以为整个水库大坝工程质量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言”性别话语的细读和分析,反观“三言”创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探讨其历史源流,并思考这种观念与其文学表达(即话语,本文所说的话语,指的是“三言”特有的语
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纳入系统的体系当中,所以这给水利工程施工带来了不少麻烦。本文通过介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策
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新婚期的男性通常会抱怨妻子有点性冷淡,而多数年轻的妻子则认为男性过于热衷性爱;相反,三四十岁的女性则往往比同龄的男性更渴望性爱,而此时的男性常常是疲于应付或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类情况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关心性生活的质量,也十分看重性生活的次数,性生活频率的不协调也是很多夫妻产生矛盾甚至发生争执的原因。  当然,还有很多人出于对自身和伴侣的健康关心而咨询:“我这个年龄,
中国男性普遍有两大不自信,嫌它不够大、嫌它坚持的时间不够长。日前,有专家表示,欧美男性性爱时间仅为2~8分钟。然而,在接诊过程中,很多患者依然在为自己时间短而苦恼。  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男性射精时间的一个错误认识。有人说,中国男人的性教育主要来自于偷看A片,这些片子往往会传递要长、要大、要持久的错误信息。时间长的人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几分钟结束战斗的人则“自卑”地认为是早泄,是病态,于
期刊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低压电房安装技术控制,并概述了建筑高低压电房安装维护要点,并就高低压电房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吴宓热”已过去多时。本文避开对吴宓进行翻案的重复性工作,从“留学”切入,以吴宓留下的大量史料为依据,不套用某种僵硬的理论;系统探讨留学对吴宓知识结构和志业理想形成的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