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资源扭曲错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非法金融滋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以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得农村金融供给总量充足、农村金融供给的产品和服务契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成为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2014年末,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9.4万亿,同比增长1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3.2%,较2010年末增加了98.27%,5年间平均年均增速为14.67%。虽然农村正规金融是农村金融资源的主要供给者,但是农村正规金融依然是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文把农村正规金融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非均衡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农村正规金融适度非均衡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过度的非均衡反而会妨害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国内外对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研究不全面、不系统,对当前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特征把握不足。基于这种判断,本文以农村正规金融为研究对象,在归纳总结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供给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供给总量、农村正规金融融量缺口以及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等角度进行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的总量评价,并对农村信贷配给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垄断、产品结构和投入结构错配等角度进行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的结构评价,并对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投入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从资金配置效率偏低、机构效率低下且发散角度进行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的效率评价,并就农村正规金融储蓄投资转化率影响因素进行了甄别;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体系总量-结构-效率出发,测算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体系的非协调程度,对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进行整体评价,并识别了影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整体非均衡性的因素;进而设计农村正规金融均衡化发展的方案,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为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包括五个方面:1.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非均衡性特征比较明显,虽然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总量有所增加,但历史欠账过多,农村正规金融供给非均衡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空白仍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的均衡化发展问题仍待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短缺,农村每万人拥有金融从业人员16.52人,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0%。(2)2010-2014年,农村正规金融融量缺口分别为102770.57亿元、87319.61亿元、91422.82亿元、85384.70亿、74481.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1/3以上,虽然农村正规金融融量缺口缩小的规模总量和速度都比较明显,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的非均衡性特征明显。(3)2010-2014年,农村信贷配给程度分别为58.88%、55.53%、55.33%、52.60%和52.03%,农村金融信贷配给严重但是总体表现出缓和趋势。在对农村信贷配给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发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加可以降低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城镇化率的提高、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会提高农村信贷配给程度。2.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组织结构、市场结构高度垄断,农村正规金融产品结构单一、期限结构不合理,农业贷款与农村企业贷款结构存在正向偏离,农村贷款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低水平匹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非均衡性显著。(1)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组织结构垄断程度较高,属于高寡占Ⅰ型,农村信用合作金融资产规模占涉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比重超过67%,营业网点占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70%左右,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hhi指数减小缓慢,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在向多元化发展但进展比较慢。(2)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市场结构从实现了从高寡占Ⅰ型向高寡占Ⅱ型市场的转变,农村贷款上大型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金融体系分别在县城及乡镇形成了两极垄断。同时,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市场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市场结构在向多元化发展。(3)农村正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农村正规金融产品期限结构错配,“小额、零散、短期”的农村正规金融产品供给与“长期、大额、集中、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信贷需求相背离。(4)2010-2014年,农业贷款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75、0.74、0.79、0.84、0.88,农村企业贷款结构偏离度分别为2.59、2.10、2.04、1.81、1.84,农业、农村企业获得的贷款规模与其经济贡献不匹配,农村企业的贷款结构偏离度正在不断缩小,农业贷款偏离度反而在扩大;农村贷款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9644、0.9729、0.9771、0.9811和0.9814,农村贷款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处于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条件下的低水平相对匹配状态,其实质仍然是一种非均衡的态势。农业产业占比、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度、农业总动力、农户投资等变量对农村贷款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似度具有显著影响。3.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总体效率偏低,机构效率差异较大且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效率低下表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非均衡性比较严重。(1)2010-2014年,农村正规金融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为0.354,东部地区为0.603,西部地区为0.357,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总体效率值比较低,中部地区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测算值为0.065且不显著,东、中、西部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存在差异,中部“塌陷”特征比较明显。(2)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机构财务效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商业银行各项指标优于农村信用合作社。(3)2010-2014年,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储蓄投资转化率分别为66.24%、65.27%、64.84%、65.01%和65.53%,农村正规金融储蓄投资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有下降趋势,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特征明显。生产总值对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储蓄投资转化率具有正向影响;贷款利率、城镇化率、农户储蓄则负向影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储蓄投资转化率。4.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总量-结构、总量-效率、结构-效率、总量-结构-效率协调发展系数均比较低,基本处在中度失调和濒临失调的状态,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体系的协调性较差,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体系处于整体失调的非均衡发展阶段。(1)2010-2014年,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体系协调发展系数分别为0.45、0.39、0.39、0.45、0.46,处在濒临失调的衰退发展阶段;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体系非均衡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2)小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贷款利率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对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协调性具有负向影响;农村公路里程、邮政储蓄网点数量则正向影响农村正规金融的协调性;东部地区省份相对中西部地区省份其农村正规金融的协调性更好。5.提出应以“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为基本出发点,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构建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产权明晰、监管有力、合理竞争、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商业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合力,打破城乡二元体系,最终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均衡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提出在现代化的中期阶段继续弥补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板,引导商业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实现城市金融向农村金融的渗透;现代化发展的后期,打破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界限,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两阶段发展步骤。从增加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效率角度提出了改革的具体配套措施,并给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