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前后的MRI表现与病理表现间的联系;通过测定瘤灶、消融灶及周围正常肝组织水含量,研究射频消融前后MRI影像信号变化的机制。 方法:总计2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2只,在其后腿肌间隙内种植VX2瘤株,成瘤后传代。剩余20只实验兔,采用MRI导向下经皮肝穿刺种植法,在兔肝左叶植入瘤块,4周后复查MRI,证实肿瘤生长并≥1.5cm。处死其中2只,病理检查证实为VX2肿瘤。剩余18只成瘤兔随机分为3组,设为A组、B组、C组,A组5只,B组8只,C组5只。A组、B组在MRI导向下行兔肝VX2肿瘤RFA。单次消融结束后,即行常规MRI扫描,判定消融疗效。MRI扫描结束后即刻处死A组、B组实验兔。A组行消融灶病理检查,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研究消融灶3D-vibe-T1WI序列上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间的联系,评估消融效果;B组分别在消融灶的各区(RFA后原瘤灶区、被消融肝组织区、水肿肝组织区)及正常肝组织内取材,测定各部分水含量;C组瘤灶不行 RFA,MRI扫描后亦即刻处死,分别在瘤灶组织、周围正常肝组织内取材,测定各部分水含量。分析上述消融灶及瘤灶各部分组织水含量与其消融前后MRI信号变化的关系。 结果:⑴MRI导向下经皮肝穿刺种植法成功建立兔肝 VX2肿瘤模型,并经病理检查确认,20只瘤兔共计22个瘤灶。兔肝VX2肿瘤MRI表现:多为类圆形,边界清楚,瘤灶直径为1.5-3.8cm,平均直径2.51±0.62cm;3D-vibe-T1WI上呈略低信号,较大瘤灶中心区为更低信号;fs-tse-T2WI上呈略高信号,较大瘤灶中心区为更高信号;DWI(b=800s/mm3)上呈较高信号,相应 ADC图信号受限减低。⑵A、B两组共计13只瘤兔的14个瘤灶均成功行MRI引导下RFA;完全消融MRI表现:3D-vibe-T1WI上可见靶征,即消融灶中心原VX2瘤灶区仍为相对低信号,外周可见环形包绕的高信号影,二者界限分明,再外围似有薄层更低信号影,但边界显示欠清。fs-tse-T2WI上消融区大体呈低信号改变,中央原瘤灶信号较其周围消融组织似更低,再外围似见薄层高信号影。DWI(b=800s/mm3)上,消融灶中心原瘤灶区高信号减低呈低信号,外周环绕区亦呈低信号,相应ADC图消融灶呈整体高信号;采用半定量分析法研究消融灶病理标本的细胞构成,提示:在3D-vibe-T1WI上的靶征影像中,消融灶中心低信号区内多数是发生凝固性坏死的VX2肿瘤细胞,占比接近90%,边缘为炎性水肿的纤维包膜,可见少量空泡状红细胞,未见正常肝细胞;周边高信号环区内多为变性坏死的肝细胞及大量空泡状红细胞,二者占比接近100%,边缘伴有少许炎性细胞,并无VX2肿瘤细胞。⑶B、C两组瘤兔消融灶、瘤灶及正常肝组织水含量测定及统计学分析发现:VX2瘤组织水含量大于肝组织水含量(T=-17.750,df=4,P=0.000<0.05);RFA导致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并脱水,引起RFA后原瘤灶区的水含量较RFA前减少(T=-3.359,df=8,P=0.01<0.05);消融灶各区及正常肝组织水含量大小为: RFA后原瘤灶区>正常肝组织区水肿肝组织区>被消融肝组织区(各部分两两比较,除正常肝组织区-水肿肝组织区P=0.334>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P值<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3D-vibe-T1WI上,RFA后原瘤灶区T1值最长,呈低信号改变;被消融肝组织区除水含量最少外,区域内另见大量空泡状红细胞,血红蛋白流失,推测血红蛋白渗入细胞间隙,上述两原因叠加导致组织T1值最短,呈高信号改变;正常肝组织区及水肿肝组织区T1值变化不明显且居中,信号大体相同,介于前二者之间。 结论:①MRI导向下兔肝VX2肿瘤经皮肝穿刺种植法是一种精确、有效的建模方法;②MRI导向下兔肝VX2肿瘤RFA是一种微创、可行的治疗手段;③MRI平扫T1WI消融灶呈特征性的靶征改变,T2WI消融灶整体呈低信号改变可用于准确评估肝肿瘤RFA即时疗效;④RFA后消融灶内被消融肝组织区的大量幽灵红细胞聚集、血红蛋白溢出及形成靶征的各部分组织水含量减少,均与其MRI信号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