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靖江城镇住房建设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面貌。然而,相对于规模巨大且形式多样的住房建设实践,相关理论研究显得十分匮乏,系统的、专门探讨靖江城镇住房发展的理论研究仍未可见。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建筑学和住居学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学科交叉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靖江大量性城镇住房为考察对象,对1978年至2017年间靖江城镇住居模式的变迁进行梳理和探究。期望弥补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缺憾,为了解和认识靖江城镇住居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史料和初步框架。基于对四十年来靖江城市发展和城镇住房建设历程的回顾和大量调查,论文从居家单元、住宅单体、居住社区三个层次上分别考察和梳理靖江城镇住居空间构成和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并探究导致变化的原因。基本结论如下:居家单元层面:居住空间由糅杂走向分化,厨卫空间由外部转移至内部,住房成套率逐步提高,门厅与储藏室等其他空间经历了从无到有,阳台从单个到多个,入户形式多样化;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出现了需要垂直交通的错层、复式和跃层居家单元类型。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居住需求以及居住标准发生了改变。住宅单体层面:构成住宅单体的居家单元类型从以“间”为单位逐步过渡到居室型、方厅型与21世纪的起居型,交通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随住宅高度而变化。空间结构由单一到多样,单体底部与顶部空间的布置趋于多元,剖面组合由简单到复杂。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用地条件的约束、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技术规范的发展。居住社区层面:住宅建筑历经了低层到多层再到高层的转变,进而影响其体形与体量,配套公建在类型与数量上增多,使社区功能更加完善。空间结构由自发形成转变为按规划布置,表现在社区整体空间结构、住宅群体组合、配套公建的布局形式等方面。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技术的发展、用地条件的限制与制度法规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