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类型,由于椎体骨折通常不是由外伤引起,症状隐匿,常常被忽视,因此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此外,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对于预防骨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区目前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数据。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一种便捷、无创地评估骨重建状态的手段,骨转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症的评估、骨丢失速率及骨折风险的预测、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监测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目的1.计算2013年PK-VF第二次流行病学调查中北京地区50岁以上绝经后妇女的椎体骨折患病率,并与2008年PK-VF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比较。2.计算2008-2013年随访人群的新发椎体骨折率。3.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临床危险因素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4.研究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特征,与骨丢失速率及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括两个人群。人群1为参与PK-VF第二次流行病学调查的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总人数2260人,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269人后,剩余1991人为总人群1);人群2为参与PK-VF200-2013年五年随访的人群(总人数1098人,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222人后,剩余876人为总人群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与2008年流调相同的问卷收集受调者临床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月经、妊娠怀孕相关信息、日常生活习惯、日常活动量、总体健康状况、服用药物史及骨折史。· 血标本采集及血清学检查:包括常规生化指标和骨特异性生化指标两部分。常规生化指标包括血钙(serum calcium, Ca),血磷(serum phosphate, P),血糖(serum glucose, Glu),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Cr),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骨代谢特异生化指标包括250HD(25羟维生素D,25-hydroxyl Vitamin D), PTH(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β-CTX(β-异构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代谢产物,β-isomerized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 P1NP(Ⅰ型原胶原分子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collagen of type 1 collagen)和OC(骨钙素,osteocalcin)。· 骨密度检查: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定部位包括第1到第4腰椎(L1-L4)、股骨颈(femoral neckm, FN)、全髋(total hip, TOTAL)、大粗隆和Wards三角。· 胸腰椎X线摄片和读片:摄片和读片由放射科专业人员进行,椎体骨折判定方法采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Genant半定量法分级。·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使用SPSS (IBM(?) SPSS(?) Statistics V22.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结果1.2013年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年龄标化的椎体骨折患病率为21.8%(95%CI,19.9-23.7%),与2008年数据24.0%(95%CI,22.0-26.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椎体骨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最常见的椎体骨折部位为T11-L1椎体。2. 随访人群五年新发骨折率为5.15%,年化的新发骨折率为1030/100,000人年。3.腰椎骨密度降低和既往椎体骨折史为新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4. β-CTX水平与BMD呈明显的负相关。2008年基线BTM水平与未来的骨丢失速率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两次测定β-CTX均处于较高水平的受调者组,相较于持续处于低β-CTX水平的受调者组,五年骨丢失率加快了51%。结论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的椎体骨折患病率在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维持相对稳定,年化的新发椎体骨折率约为1030/100,000人年,与高加索人的数据相近。研究所调查的多种临床危险因素,仅腰椎骨密度的降低和既往椎体骨折史为新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BTM及其它临床危险因素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单次测定BTM水平对于未来骨丢失速率的预测没有明显意义,但多次测定持续处于高骨转换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骨丢失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