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以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qsswqs1976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的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西对《西游记》的翻译起步都很早。原文文化词多,可谓半文半白的语篇,多为五至七言句,并富含各种修辞手段。在英译中如何处理上述典型的语言特征,英译效果如何?事实上,目前还很少有人对《西游记》的英译本的译文风格作专门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文体分析的方法,试图对詹纳尔的英译本的译文风格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
  目前翻译研究的重心已从原作者和源语言文本转移到译者和目的的语读者,对译文与原文风格的忠实、对等则是少有研究。文化学派认为译文完全可以脱离原文而独立存在,解构主义者甚至认为不是译文依赖原文,而是相反。笔者却认为: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风格不仅可译,而且一定要译。本文在综合梳理和分析中西《西游记》研究的基础上,以传统的“信、达、雅”为标准,以奈达的对等翻译为理论基础,结合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从词汇、句法和修辞等层面就解析原文风格在詹纳尔的译本中的再现。
  本文主要结合翻译和问题理论,从动词、文化词的翻译技巧,对原文中双关、明喻和反讽等修辞手段的处理方式等角度对詹纳尔的译本与原文作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鉴于中外语言在结构、词汇、语法、修辞和文体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甚至是难以逾越的差异,尽管存在一些误译或不足的地方,詹纳尔却尽量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吸引了目标读者并尊重原著文化。本文的研究对文本分析,翻译实践及其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它是结合翻译理论,运用文体学方法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研究的一次尝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美国从建国时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语言的多样性。并且这已成为近数十年来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随着惟英语与双语教育的不断争议,语言政策便成为政治辩论的热门话题,并集中地体现在美国二十世纪的摇摆政策。  美国语言政策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变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1968年双语教育法的颁布,双语教育代替了曾在20世纪初受到支持的惟英语。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惟英语运动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一般而言,
学位
期刊
在过去五十多年,美国黑人英语不仅对美国社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无论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美国黑人都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对美国黑人英语研究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导致语言产生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族差异。具有不同民族背景的人,在讲英语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受到本族语言特点的影响。无论是在英国或美国,尤其在美国,不同民族的混合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不
学位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markers)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几乎无处不在,这引起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由于话语标记语本身种类的复杂以及定义的不统一,对于话语标记语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性。话语标记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交际手段。能否得体的使用和恰当的理解它也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所以,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从语用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