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做为信息时代的载体,蕴含了无以计数的海量信息。而其中,个人信息作为极其重要的新兴社会资源,业已成为个人、企业甚至是政府竞相争夺的对象。随着个人信息在网络信息时代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利用信息理念的普及和深入,通过自动化机器设备收纳、归类信息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未来信息处理的要求。借由这种途径收集、整理的信息,在每个环节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因为它可以被其他人误用、错用甚至是恶意的利用,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这给个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因此,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各种专门立法在当今各主要发达国家和较为先进的地区都有所体现,由于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这一领域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因而分歧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个人信息的界定、保护范围、立法模式的选择等诸多方面。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理论研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并且已经从民法学领域延伸到了宪法学、行政法学甚至知识产权法等相关领域。为了促进个人信息主体人格利益的全面实现,我国政府也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纳入到了立法规划的研究领域。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科学地界定个人信息的涵义、确定其保护的范围、充分研究个人信息需要保护的对象对我国未来的立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可借鉴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个人信息的相关定义和国际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出发,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引用之处均有详尽的注释),对我国目前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进行研究,认为我国须尽快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制。这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促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保护公民的人权、保障我国国际贸易与投资的顺利发展、完善我国的信息化法律体系等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主体共有四章:第一章是个人信息的界定、分类及其内涵。本章首先明确界定了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将个人信息的概念定义为:个人信息是与公共利益相剥离的私人信息,其能直接或间接的反应,使人推断出该特自然人的身份。各种符号的不同组合都可以表达个人信息,在某些情形下还可以以动态形式将其呈现。进而依照不同标准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不同分类。本文基本的分类有直接个人信息与间接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和琐碎个人信息、各种具体内容的个人信息等。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依个人信息是否与人格尊严有关,将其分为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第二章是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是什么,文章以OECD的指南为依据详细介绍了八项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在这一理论依据上,关注对于个人信息应该给予其何种权利保护,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的价值或功能来确定。二是阐述了个人信息侵权的相关问题,包括个人信息侵权的概念、侵权类型、个人信息侵权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及个人信息侵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章是国外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的考察及其评价。本章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立法模式予以研究,并与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进行对比,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出对国外相关立法的借鉴,并指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应如何选择。第四章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展望。本章是全文的重点和创新点。首先指出了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和不足,其次着重论述了未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思想、基本方法与思路,最后提出了通过完善侵权行为法为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全面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