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重性精神障碍,目前病因与病理机制均不完全清楚。目前临床上关于双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预测效度有限,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指标。近年来,关于双相障碍的氧化应激假说越来越得到较一致的认可,但具体的研究结果仍不够一致。目前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引起双相障碍患者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羰基化或硝基化以及DNA和或RNA损伤。同时,可能引起双相障碍患者抗氧化酶的改变,但是,目前研究多关注在未分疾病状态的双相障碍中,即使是在同一疾病状态,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双相障碍比较复杂,具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病情稳定状态。但是,目前同时在双相障碍不同疾病状态的患者中探讨氧化应激变化的研究非常少,且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国内也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 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双相障碍发病时存在氧化应激异常,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时氧化应激并无差异,且与抑郁或躁狂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不同疾病状态患者氧化应激的异常特点;以及分析氧化应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纳入60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edition,DSM-IV)》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患者,以及59例性别年龄与其大致匹配的正常对照。将总患者组按疾病状态分类,稳定期8例,躁狂发作33例,抑郁发作19例。另外,随访到26例双相障碍患者,随访时间28~179天,中位数65天;随访时处于稳定期22例,躁狂发作2例,抑郁发作2例。分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和贝克-拉范森躁狂评定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评估入组时患者及随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疾病严重程度。于清晨7-9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city,TAOC),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处理分析。 结果: 总患者组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的组间分析结果显示,总患者组MDA含量较正常对照高(P<0.01);GPx、CA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SOD、NO、TAOC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进一步比较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和稳定期三种疾病状态下的氧化应激损害,采用混合线性模型(mixed model)分析。结果显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时MDA、GPx、CA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升高(P<0.05);GPx、CAT、TAOC在稳定期仍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5)。SOD、NO等氧化应激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 总患者组氧化应激指标与HAMD、BRMS评分以及年龄、病程、住院次数、发作次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按照疾病状态分组,将BMI、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躁狂发作期,MDA含量与BRMS评分正相关(r=0.434,P=0.024)。控制年龄、住院次数、总病程、发作次数等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的MDA含量对BRMS评分无明显影响(P>0.05)。 治疗前后患者组各氧化应激指标差异的比较显示,SOD活性在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5),余各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另外,治疗前后各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值与躁狂/抑郁症状评分的变化值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GPx的变化值与BRMS的变化值有相关性(r=-0.604,P=0.017)。但是在控制年龄、住院次数、总病程、发作次数等因素后,并未发现GPx的变化值对BRMS的变化值有明显影响(P>0.05)。 结论: 本研究表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时均存在MDA升高,而稳定期正常,提示脂质过氧化损伤存在于早期双相障碍的急性期而非稳定期。MDA可能可以作为疾病早期发病状态的识别指标。本研究还显示,CAT和GPx活性在双相障碍躁狂和抑郁时均升高,且这种异常以及TAOC水平升高还可见于稳定期,提示双相障碍存在氧化损伤的同时还存在抗氧化酶系统的异常激活,急性期可能为不完全性代偿反应,而恢复期可能为完全性代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