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作为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的常用表达方式,一直是哲学,文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以往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人们为什么使用反讽以及如何使用反讽问题,仍然未能达成一致见解。本次研究试图以语用学家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为反讽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顺应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对语言做出选择就在于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维索尔伦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导致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本文以《红楼梦》中的反讽为研究对象。因其批判封建社会制度的深刻主题和作者的特殊背景,《红楼梦》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反讽语料。本次研究以维索尔伦提出的四个研究角度为切入点,系统地解读《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反讽使用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1)《红楼梦》中的人物为什么选择反讽?2)《红楼梦》中反讽的使用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3)《红楼梦》中人物使用反讽要达到什么交际目的?4)《红楼梦》中使用反讽的过程会受哪些因素影响?5)《红楼梦》中的人物如何回应反讽和在什么情况下回应反讽?通过对所收集的语料中的反讽进行归类,统计,对比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印证了顺应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且得出如下结论:(1)语言的使用是对语境关系的顺应。作者指出通过分析语言对语境相关系的顺应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反讽。(2)研究论证了语言选择的变异性,可协商性和顺应性。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反讽使用的情况,作者指出反讽的使用是从一系列的语言表达中选择出较为合适的表达方式,经过反复协商,顺应语境关系后确定表达方式,以达到某个交际目的。(3)研究论证了语言的使用是对语言结构的顺应。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反讽的使用情况,作者印证了反讽的使用是顺应语码和语言结构各层面的结果。例如在《红楼梦》中,反讽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调词汇的选择来表达反讽意图。(4)研究论证了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反讽的使用与回应,本文印证了反讽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不仅包括说话者根据听话者的反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也包括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意图的动态解读。(5)研究论证了语言选择过程的突显性。本文发现反讽使用过程中的突显性导致反讽使用的不对称性,即大多数反讽都是对消极状况的积极评价,只有少数反讽是对积极状况的消极评价。(6)研究显示,《红楼梦》中的人物主要运用反讽来实现以下几个目的:批评,幽默,亲近,劝说,鼓励,强调。其中使用反讽批评和幽默的情况最多。这是因为反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批评对受害人面子的威胁程度,而使用反讽来实现幽默的目的又可以使说话人和听话人感受到语言使用的快乐。(7)研究显示,在《红楼梦》中,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会影响反讽的使用频率。当交际者所处社会等级不同时,处于高等级的交际者更倾向于使用反讽。当交际者所处社会等级相同时,拥有相同社会权力的交际者之间更常使用反讽,排名其次的是当反讽使用者拥有更大的社会权力,排名最后的是当反讽使用者拥有更小的社会权力。(8)研究显示,在《红楼梦》中,当交际者面对严重的面子威胁行为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回应策略,例如反驳、回击等。相应的,当交际者面对不严重的面子威胁行为时,更倾向于采取消极接受策略。当交际者处于相同社会等级拥有相同社会权利时,听话者更倾向于对反讽采取积极回应策略。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本研究为解释反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应用角度看,本次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进而更好地欣赏该作品。其次,因为《红楼梦》中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反讽的使用情况,本次研究有助于研究明清时期反讽。最后,本次的研究模式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