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登上文坛以来,一直以旺盛的创作力和多变的风格著称。早期创作多以中短篇小说为主,进入80年代中后期,作家开始将创作重心转移到长篇小说上。从1987年的《商州》到2005年的《秦腔》,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均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不仅笔耕不辍、而且也是一位变化不断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始终进行着全新的探索,尤其是长篇小说,更是在不断的对自我的否定中进行着自我超越。因此,研究其长篇小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将贾平凹目前所有的长篇小说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考虑,从叙事学角度给予观照,侧重于对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进行分析和评介,以期展示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艺术风貌。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其具体表现在叙事角度和叙述者两个方面的变化。早期作品呈现出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和叙述者显现的叙事特点。进入90年代以后,作品在叙事角度上主要采用全知叙事、限制叙事或几种叙事视角相结合的模式,而叙述者则呈现出渐渐隐藏的趋势。 第二部分,论述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早期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结构方式渐渐过渡到淡化情节的叙写模式。其二,通过对意象世界的营造来达到淡化情节的目的。 第三部分,探究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原因和意义。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事模式上之所以有如此的转变,是他小说创作长期以来自觉的艺术追求,也是作家对中国明清时期世情小说以及域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学习和借鉴的结果。 论文最后对以上结论作了总结,并指出了贾平凹在叙事艺术上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