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0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以来,学者们在人力资本这一领域内的探讨就一直在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完备。但人力资本理论仍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计量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人力资本的存量如何测算的问题,从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来看,主要有:教育、健康、人口迁移和“干中学”,但这其中的一些指标难以量化或无法统计,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测算主要采用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指标,通常以教育为主要指标。其次,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在人力资本总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的地区与之最佳匹配的人力资本结构也不相同。而目前,对于人力资本结构的界定却并不统一。本文对于人力资本总存量的测算,参照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以及已有的研究,考虑了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并同时将其纳入到了生产函数模型,健康人力资本代理变量为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死亡率的倒数。而对于教育人力资本的结构,本文按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基础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并在罗默的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引入人力资本结构这一因素,数理分析的结论表明: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总存量及其它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具体的计量分析方面,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我国1994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各个年份的各类统计年鉴。本文做了两个计量分析,其一是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弱的负相关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作用。其二是分析了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加的促进作用偏弱,增加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力资本的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并且东部地区的专业型人力资本应当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基础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专业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应当鼓励引导中部地区的基础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向东、西部地区转移,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入,以促使中部地区更多的基础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向专业型人力资本转化。而相对与中、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相对较低,单纯依靠高层次的专业型人力资本的增长并不能有效解决西部人力资本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而需要提高该地区整体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并带动经济增长。从人力资本及结构的形成途径来看,教育是人力资本及结构形成的主要途径。而教育投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存在滞后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所以政府的教育投入需要作出长期的、整体的规划。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来看,我国将逐步摆脱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改为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各地区的经济结构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相应的调整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本文对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将为我国各地区的合理的分配教育、卫生资源,有效的调整人力资本结构提供参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