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和地区特性正在逐渐丧失;在商业社会、奇观文化中,建筑学陷入了图像化争奇斗艳的尴尬。这时对建筑本体性的回归,对传统文化、地方特性的关注,就变得尤为重要。材料是建筑学的根本问题,关于传统材料及其建造工艺的研究是在建筑本体性和建筑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传统材料的当代应用研究,是从本体论角度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论文从传统材料的结构属性、表面属性、文化象征3个方面,结合中国当代建筑实例,展开了分析与讨论。传统材料由于其自身物理性能的局限和手工建造方式的落后,结构属性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在中国当代现实中,由于技术层次、劳动力类型、取材便利性等原因,仍然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并通过现代技术的介入,拓展了建造方式。传统材料表面属性的作用不断增强,其丰富的表面质感和附加其上的精湛工艺,在建筑表皮中散发出物性的光辉。在文化属性方面,传统材料以其承托的集体记忆、怀旧体验、独特的场所精神和传统的地域文化,体现出建筑的地点性和时间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材料大多还是生态型材料,其推广应用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大量实际项目的研究,对传统材料的当代使用策略进行总结。在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呈现出表皮化的使用趋势,表现主题逐渐转向材料的现象学属性,建造工艺由砌筑和搭建转为编织,在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材料观之后,通过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升了材料性能,适应了时代发展。文章最后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传统材料的当代建构进行深层次反思,提出应该正视建构学的西方文化背景,适应中国当代的建造现实,辩证地看待材料的真实性观念,提高材料在建造中的整合度,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构建中国本土的建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