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宰相作为北宋职位最高的官员,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宰相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地挖掘北宋的时代特色,而且对当今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宋史界对于宰相的研究多集中于宰辅制度、相权运作、相权与皇权关系、相权与台谏关系、宰相群体及个体的研究,然而对于宰相的分类研究,目前尚有欠缺。本文从人才观和素质观等角度入手,将北宋宰相进行了分类,重点定义并研究了吏干型宰相。主要通过运用群体研究方法,以《宋史》第二百八十五卷中陈执中、刘沆、冯拯、贾昌朝、梁适五人为引子,对北宋吏干型宰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和转型时期。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到宋建国统一中原,再经宋朝三世四君的整饬,期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吏干型宰相浮沉于此间,其处境可谓一波三折。故而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陈执中等五位吏干型宰相为例,研究发现他们身上不仅具有吏干型官吏的共性,还有时代所赋予的个性。他们长于吏事、敏于政务、办事干练,善于治理地方,敢于任责,且为政严肃。但是,他们或寡学、或少文,甚至不学无术,操行亦有诸多污点,这些都成为了他们官场生涯中的短板、被主流士人攻击的软肋。吏干型宰相与文士型宰相是一对范畴。吏干型宰相在文学才识上输于文士型宰相,但他们处理政事的能力,以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是文士型宰相所不能企及的。通过横向的比较,明显发现他们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因而,全能型宰相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宋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五代乱世使得官僚士大夫阶层呈现出“吏能化”倾向,吏干型官吏大受其用。一直到北宋初期,吏干型宰相仍然受到统治者和士人的亲睐,赞誉颇多,例如赵普。然到了北宋中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士论主体及其舆论机构作用的变化,吏干型宰相擅长或专长吏干,与当时主流士人的知识、情趣和理想不为相符,已然游离于主流士人之外,往往遭到士人的批驳,被当时的主流士大夫轻视和鄙视。虽然如此,吏干型官吏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一朝治理地方的基石,吏干型宰相更是革新朝政和时代变革能手。吏干型宰相这种勤于政务、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的精神更留给了后世“实干兴邦”的启示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