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尴尬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能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的亲社会性判断和亲社会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发展。这些功能大多是通过尴尬表情的信号作用而得以实现的。表情识别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感知、理解他人的表情来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获取关键性信息,做出有效反馈,进而达成社交互动。以往关于表情识别的研究大多针对基本情绪,对复杂情绪表情鲜少涉及。学龄期是儿童尴尬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对尴尬表情的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实验,客观地评价小学生识别尴尬表情的能力,探寻尴尬表情识别的视觉扫描模式,揭示影响小学生识别尴尬表情的认知因素,丰富关于小学生识别复杂情绪表情能力的认识,引起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四个研究对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问题进行探索: 研究1: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测评工具的编制。通过开放式问卷、个别访谈、图片评定、情境实验等方法确立和验证小学生尴尬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的动作成分及动作单元,在此基础上建立“小学生尴尬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编码系统”。依据编码系统拍摄小学生尴尬表情图片,并与其他六种基本情绪表情、平静表情共同构成“小学生表情识别图片材料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标准化的测查工具和实验材料。 研究2: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发展特点研究。采用“小学生表情图片材料库”中的相关表情图片,对223名1-6年级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的发展特点及性别差异进行探索,并与其他负性基本情绪(悲伤、厌恶)的识别情况进行对比,系统、全面地描述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的发展趋势。 研究3: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的眼动研究。通过眼动技术对44名不同尴尬识别水平的小学生进行考察,分析尴尬表情加工的视觉扫描模式。通过对比尴尬识别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的眼动指标特征,揭示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 研究4: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与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对223名1-6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心理理论能力进行测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揭示小学生语言能力、心理理论和尴尬表情识别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通过对四个系列研究的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小学生尴尬的非言语行为表达包括3个方面6个动作成分,即Ⅰ微笑和抑制性微笑的面部表情,Ⅱ微微向左侧或右侧低头的头部动作,Ⅲ左手或右手触摸头部的手臂动作。 2.小学生尴尬的非言语行为表达包括8个动作单元。其中“微笑、微微向左侧低头和右手触摸头部”是最典型的小学生尴尬非言语行为表达的动作单元。 3.自编的“小学生尴尬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编码系统”和“小学生表情识别图片材料库”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相关情绪研究的测评工具和标准化的实验材料。 4.小学生识别悲伤表情成绩最好,尴尬次之,较难识别厌恶表情;小学生尴尬识别水平随年级增长而不断提高;男生与女生的尴尬表情识别水平无明显差异。 5.自二年级开始,小学生依据情境识别尴尬的能力迅速发展且占优势地位;三年级开始,小学生依据情绪词汇指认尴尬的能力迅速发展;四年级开始,小学生仅依靠生理表情线索标签尴尬的能力迅速发展。 6.与尴尬识别低分组相比,高分组小学生对尴尬表情的眼睛、嘴巴及手臂部位注视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 7.语言能力对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具有正向的直接预测作用,心理理论在语言能力对小学生尴尬表情识别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