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问题关乎基本国计民生,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住房问题的良好解决。自从1937年美国开展公共住房计划以来,公共住房一直是联邦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但20世纪70年代后,高贫困率、高失业率、种族隔离以及建筑衰败等成为美国大众对公共住房的普遍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公共住房当初的设计机制息息相关,要想解决公共住房面临的社会问题,首先要从管理模式、设计方式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着手。1992年开展的“希望六号”计划将市场要素融入公共住房,重建后的社区结合了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式,创立混合收入型社区,改变了外界对公共住房的传统印象。但对原公共住房居民来说,“希望六号”计划远不如项目最初设计的那般乐观,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圣托马斯的“希望六号”项目发现,不管是搬入重建后社区的居民还是迁出的居民,均面临较搬迁前更大的生活压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六号”计划的搬迁服务措施不到位,难以完成实现公共住房居民经济自立的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公共住房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公共住房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1937年《住房法》是公共住房的奠基性法案,塑造了公共住房基本的发展模式,在此阶段城市重建计划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因未与公共住房的建设同步进行,导致低收入家庭出现了流离失所的问题。二是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此阶段是联邦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创新时期,开展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项目,第8款房租券的应用,也使低收入家庭有了更多的住房选择,但是70年代之后联邦政府逐步减少对公共住房的拨款,造成公共住房传统的运营模式陷入困境。三是调整阶段,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公共住房到此阶段已经开展了将近50年,开始出现各种问题,里根政府为了降低联邦政府的压力,大力开展“租金优惠券”计划。为了解决公共住房种族隔离、社区衰败以及资金运转等问题,联邦政府于1992年开始实施“希望六号”计划。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希望六号”计划的制定和内容。根据银行委员会法案和拨款法案,“希望六号”计划于1992年10月正式展开。“希望六号”计划结合新城市主义理念,建立混合收入型社区,重新设定公共住房的租户选择标准,改变了传统公共住房的融资方式和管理方式,拆除了大部分衰败的公共住房,改变了公共住房单调的外在形象。第三部分以圣托马斯的“希望六号”项目为例,着重探讨了当地“希望六号”项目的发展过程和对居民产生的影响,虽然项目开展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较高,但居民仍然无法发挥决定性作用。第四部分对“希望六号”计划进行评估,文中主要利用“希望六号”计划研究小组的数据,探讨了“希望六号”计划带来的影响。根据项目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发现,“希望六号”计划重建后的社区,物质条件明显提升,公共住房管理系统也出现了可喜的改变,但是“希望六号”计划的开展导致公共住房数量大大减少,重建社区设定较低的回迁率,也使大量公共住房居民面临搬迁。同时,由于“希望六号”计划有关搬迁的支持性服务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实现使低收入家庭实现经济自立的目标,甚至导致一部分居民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