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对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自1958年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H.Miller)提出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分别从税收、破产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不同角度对资本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证方法。 中国的资本市场建立较晚,对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学者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总体状态,也提出了多种改善建议。但随着中国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资本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对其融资结构的深入研究便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研究。在对融资概念界定、融资理论阐述和融资制度背景介绍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地区分布不均和行业特征明显的特点。论文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描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并通过与国际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比较,得出: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例偏低,外源融资占据绝对的比重;在外源融资结构中,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债务融资结构中,主要表现为短期流动负债比率较高,长期负债比例较低;股权融资结构中,非流通股占据绝对优势,且呈现股权集中于少数股东,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本文通过市场宏观制度因素与公司微观因素两个角度,分别从资金成本、融资工具、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差异以及公司的原始状态、上市时间、股权结构、股利政策、治理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地探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的空间,提出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