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起诉状,又叫民事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时,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民事起诉状的目的是使法官相信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受理案件,并通过法律的手段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司法实践中,一篇成功的民事起诉状对法官在庭审中做出有利判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还很少有人从语篇语义的角度研究民事起诉状的语篇语义资源以及对这些语篇语义选择做出解释。本文将从此方面做尝试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语篇语义资源在中文民事起诉状中是如何分布的,探索形成这些语篇语义选择的原因何在,以及发现民事诉状中体现的原被告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此外,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民事诉状有利于法律工作者更好的借助语言工具提高中文民事诉状的制作水平。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合理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语料的搜集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回顾语篇语义理论的发展,回顾国内外法律语言的研究以及民事起诉状的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框架——马丁和罗斯(2003)的语篇语义理论﹑以及语域和语类对语篇语义选择的作用。第四章从五个语篇系统详细分析中文民事起诉状,研究语篇语义资源在民事诉状中的语篇语义资源选择,并从语体的交际目的和语域变量的角度解释这些选择形成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民事诉状中原被告方的关系并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不平等关系中,一个是在诉状中原告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另一个是在民事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原被告实施行为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被告的行为多是主动的攻击性行为,原告的行为多是消极的应对性行为。第五章总结全文,小结本文的研究发现,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通过分析发现,民事诉状主要通过突显当事人行为,特别是被告方的道德行为来描述民事冲突发生的过程;多种声音来源的介入有助于体现民事诉状的客观性,利用证据佐证原告方的起诉是基于事实和法律的。评价资源和概念资源的分析使民事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原被告的关系和相关责任清晰化。民事诉状还运用连接词来增强其内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高原告论证的可信度。双方当事人在首部被引入后,通过重复他们的诉讼角色来追踪他们的行为,既有利于追踪原被告在民事冲突中相关责任关系,又有利于体现民事诉状的客观严谨性。层级结构与链式结构并用,使民事诉状既具有逻辑层次性,又能使法官清晰地了解双方当事人冲突发生的经过。所有这些资源共同作用促成了一篇成功的民事起诉状的形成。这些语篇语义资源的选择是与民事起诉状的交际目的和三个语域变量分不开的。通过研究还发现,民事诉状中原告和被告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首先表现在在民事诉状中原告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作为起诉者,原告势必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陈述,使被告方处于劣势。另一个不平等表现在在民事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原告与被告实施行为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被告的行为多是主动的攻击性行为,原告的行为多是消极的应对性行为。事实上,这两对不平等关系是有联系的。正是由于原告在民事冲突发生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他才提起诉讼,利用在民事起诉状中的优势地位弥补在民事冲突中因劣势地位受到的侵害,寻求新的公平和平等。对中文民事诉状的语篇语义分析,可为司法工作者制作成功有效的民事诉状提供借鉴意义,也可吸引语言研究者对法律语言的研究兴趣,使语言学知识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对民事起诉状的研究尚有丰富的空间:笔者将进一步搜集中文民事起诉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笔者还将努力收集英美国家的民事诉状,与中文民事诉状进行对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