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系统,如何有效测度区域性“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采用的货币指标和非货币化指标的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生态足迹分析法利用低成本、较客观等特点可估算人类对某一区域的自然资产占用程度和研究区域的综合承载力,用具体生物生态面积和物理指标来测量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南渡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05年—2011年流域人均生态足迹均衡面积逐年增大。由2005年人均1.020162hm2/cap增至2011年1.341364hm2/cap,年均增长率为31%。其中各用地类型中增长率最高的为化石能源地,其增长率为294%。说明流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化石能源地的需求较大,而当前该区域并没有专门用于吸收CO2的森林,造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大,以至于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2005年—2011年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水平逐年降低。由2005年人均1.887856hm2/cap减少至2011年1.367662hm2/cap。2005年以来,由于南渡江流域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生态承载力持续减少,致使2011年流域存在-0.137822hm2/cap的生态赤字,造成流域当前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3)通过SPSS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 (Linear、Quadratic、Cubic)三种方法和Holt线性趋势预测模型比较分析得到,流域2012—-2015年的人均生态需求逐年增大,至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00149hm2/cap,而人均生态供给逐年减少,至2015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98368hm2/cap,致使流域存在人均-0.60178hm2/cap的生态赤字。表明流域未来4年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4)通过对流域万元GDP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5年—2006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说明这一时期流域生产力水平发展速度较慢;第二,2006年—2010年间区域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较为明显,其数值迅速降低,表明这一时期内,当地区域生产力水平提高较快,对当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较高;第三,2010年—2011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基本平稳降低,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期。(5)通过对流域人均生态足迹协调系数的计算,得出流域近年来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均在1.414附近,表明流域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基本达到最佳状态,说明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从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其发展能力的计算结果可知,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在2005年—2006年呈现较强的上升趋势,但在2006年—2007年间呈现出较强的下降趋势,表明该区域受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波动较大;而在2007年以后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持续增高,为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论文通过对流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足迹逐年增大,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生态赤字的出现,造成流域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本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