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湖盆混合沉积成因及储层致密化机理研究 ——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de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中国陆相致密油勘探的重要目标。由于芦草沟组岩性极为复杂,在致密油的开发中产生了较多的矛盾,其中复杂岩性的沉积特征、不同岩性的微观孔喉结构及致密化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难点。本文以现代咸化湖沉积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钻测井资料、高精度地震资料、实验室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对芦草沟组岩石相类型进行细分,对混合沉积特征、不同岩性孔喉特征及成岩作用规律等进行研究,揭示芦草沟组致密储层的混合沉积特征及储层致密化机理。本文研究既能够在油田的实际开发中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致密油储层理论认识。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广泛发育典型的咸化湖相混合沉积。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碎屑岩构成交互沉积层系,同时多组分构成混积岩。将芦草沟组50余种复杂岩性合并归类为8种岩性;提出了3种混合沉积类型,分别是相缘混合沉积、母源混合沉积和突变式原地混合,明确了芦草沟组咸化湖背景的“多源同期、混合沉积”的形成机制。根据扫描电镜,CT三维成像、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实验数据揭示了芦草沟组8种典型岩性的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物性的贡献。认为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以多种溶蚀型孔隙和少量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微纳米孔隙占主体,孔喉半径在数百微米至数十纳米的区间内连续分布。凝灰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和粉砂质白云岩是物性最好的优势岩性。孔喉结构控制了储层的渗透性及含油性,优势岩性峰值孔喉半径大、分布范围宽,其中喉道尺寸、主流喉道半径及有效喉道体积对渗透率大小起关键作用。基于碳氧稳定同位素、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多类实验数据,明确了芦草沟组碎屑岩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长石及凝灰质溶蚀、以及黏土矿物胶结。胶结矿物的物质来源于原始地层水、黏土矿物转化及易溶组分溶蚀过程、紧邻泥岩的压实排水作用。芦草沟组整体上存在两期碳酸盐胶结、两期黏土矿物胶结、一期硅质胶结、两期溶蚀作用;油气充注晚于第一期碳酸盐胶结及硅质胶结,早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及长石溶蚀;生烃排除的有机酸造成了长石和凝灰质组分的溶解,在局部阻止了由于胶结和压实而导致孔隙度降低;碳酸盐胶结作用明显降低了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不明显。岩性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早于并强于溶蚀作用是导致芦草沟组储层致密的根本原因。总结出了芦草沟组4种储层致密化类型,分别为碳酸盐岩弱溶蚀致密、富塑性岩屑粉砂岩强压实致密、正常压实方解石强胶结致密、以及碳酸盐胶结+黏土矿物胶结耦合叠加致密;并总结出了3种物性甜点成因类型,分别为局部超压与早期绿泥石保护、第Ⅰ期强溶蚀增孔模式和2期溶蚀叠加增孔。
其他文献
松辽盆地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之一。近年来,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和泉头组扶余油层中已发现了超亿吨级的致密油规模储量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次研究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致密油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致密油特征与来源、致密储层特征及其对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致密储层含油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以及致密油成藏过程与成藏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能够高效地开发稠油/油砂资源。随着稠油/油砂资源的深入开发,面临的储层地质条件也越复杂,尤其是储层内部渗流屏障发育时,严重影响了SAGD的开发效果,然而目前关于多渗流屏障影响下的SAGD产能预测理论及其开采特征研究尚且不足,如何合理、高效地应用SAGD技术开发此类型油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利用室内物理模拟、渗流理论、油藏工程理论、传热学理论
围绕室内管道与现场管道所采集的磁涡流缺陷数据开展了信号降噪、特征提取、无监督智能诊断和有监督智能诊断的研究。同时由于煤矿采空区管道风险状态难以估计,本文利用风险评估技术对复杂条件下煤矿采空区天然气管道的风险状态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解决传统降噪方法难以有效去除磁涡流信号噪声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自适应噪声完整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
库车前陆冲断带早白垩世发育三角洲平原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在6%~12%之间,渗透率主要为0.01×10-3μm2~1×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致密储层。1、砂岩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早期正常埋藏成岩作用和晚期构造成岩作用两大阶段。早期埋藏成岩作用可分为三个时期:早白垩世(砂岩沉积-早白垩世末)为浅埋藏(1000m±)弱压实弱硅质强钙质胶结时期;晚白垩世进入构造抬升及早期
单体态金属纳米线具有超大弹性应变(4-7%)与超高强度,然而,其超常力学性能难以在大块金属复合材料中展现。近来,我们课题组基于纳米线的超大弹性应变与金属基体的点阵切变应变相匹配(应变匹配)的设计概念,成功使Nb纳米线在NiTi记忆合金基体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B2→B19’)过程中展现超大弹性应变,使其复合材料呈现超常力学性能(Science,2013)。为了进一步证实应变匹配设计概念的普适性,
鄂尔多斯盆地是国内重要的富油气沉积盆地,其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湖相烃源岩被证实为盆地中生代含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关于该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盆地沉积中心,而忽视了对盆地周缘优质烃源岩发育和成因机理的研究,这制约了盆地周缘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本文基于盆地周缘盐池-定边地区勘探井的测井、录井资料以及156件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利用了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研究方法综合
白音查干凹陷具有物源类型多,沉积相带窄、砂体类型变化快的特点。早期勘探对象为盆地边缘发育稳定、展布范围大的砂体。随着勘探目标向盆地内部深入,砂体规模及分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有利砂体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正是以寻找有利砂体为目标,开展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砂体发育规律研究,明确了凹陷内物源分布特点、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相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沉积学及地球物理技术,预测了凹陷内各类型砂体的
干热岩是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花岗岩是干热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具有硬度高、破碎难等问题,导致机械钻速低、成本高,亟需探索高效破岩新方法。高温射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破岩方法,通过井下调制产生高温流体,从喷嘴喷出形成高速射流,在射流冲击力和高温热应力共同作用下破碎岩石,有望提高花岗岩硬地层的破碎效率。高温射流作用下井底冲击流场特征、热力耦合破岩机制、门限参数影响规律是关键
自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受到印度板块北北东向的俯冲作用,渤海湾盆地整体沉降形成大型坳陷盆地,以河流相、滨浅湖相盆地充填作为其主要特征。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渤海沙垒田地区发育了多种河流相类型,具有横向上河型相变及垂向上河型转化的特征,从而制约了浅层河流相有效储层的勘探开发研究。本文以沙垒田地区新近系中新统明化镇组下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区域地质资料、3000km2三维地震资料、50口探井,在精细河流相层序地层
东濮凹陷中央低凸起带沙河街组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在北部的濮卫、文留和南部的桥口、徐集、马厂、三春集等地区,均有工业油气产出。虽然经历了多年勘探,但中央低凸起带砂体的物源方向、成因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砂体分布规律也尚不清楚,这也困扰着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本论文以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解释、测录井及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针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建立了全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古地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