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穿刺技术在肺双病灶同期定位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并且分析与定位穿刺操作有关的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评估肺部小结节发生恶性病变的影像学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7年7月期间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患者共500人(男性患者218人,女性患者282人,年龄24岁-86岁,平均年龄56.3±11.2岁)568个肺结节(pGGO208例,mGGO259例,实性结节101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500例患者中有97人因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闷不适等症状于门诊就诊,行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小结节,其中76人经系统抗炎治疗后复查胸部HRCT示病灶无明显变化,其余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健康体检时发现肺部小结节,500例患者中有36例既往有肿瘤病史并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肺癌患者23例,甲状腺癌术后4例,乳腺癌术后7例,肾癌术后1例,直肠癌术后1例。500例患者中A组(双病灶患者)68人(其中男性患者27人,女性患者41人)136个结节,B组(单病灶患者)432人(其中男性患者191人,女性患者241人)432个结节,评估与Hook-wire定位穿刺操作有关的气胸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定位穿刺过程中与穿刺操作有关的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同时对HRCT影像学表现如:病灶类型、病灶最大径、病灶形态等与术后病理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再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部小结节发生恶性病变的影像学危险因素。 结果:VATS术前肺双病灶同期定位的136个结节均成功定位,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有12根穿刺针脱落,但是根据术中穿刺针的插入位置及肺脏层胸膜表面的出血点,这12个病灶均成功切除,而且136个结节最终都获得了病理学诊断。与B组相比较,A组的平均穿刺定位时间明显更长(P<0.001),气胸的发生率更高(发生率为33.8%,P=0.003),单因素分析示:定位针插入次数(P=0.006),体位改变(P=0.023)及病灶部位(P=0.003)是可能导致肺双病灶同期定位中气胸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定位过程中发生体位改变(OR:2.632,P=0.023)和双病灶均位于同侧肺(OR:9.387,P<0.001)是肺双病灶同期定位中并发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肺部结节临床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关系单因素分析中发现病灶类型(P<0.001)、病灶直径≥8mm(P<0.001)、血管穿入(P<0.001)及中心高密度(P<0.001),具有这些影像学特征的病灶为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混合性磨玻璃病灶(OR:1.632,P=0.014)、病灶直径≥8mm(OR:4.316,P=0.002),有血管穿行(OR:3.927,P=0.001)及中心高密度病灶(OR:12.516,P<0.001)为肺部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影像学危险因素。 结论:(1)Hook-wire定位穿刺技术在肺双病灶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穿刺操作过程中体位改变和病灶位于同侧肺是并发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 (2)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磨玻璃病灶、病灶直径≥8mm,有血管穿行及中心高密度病灶为肺部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影像学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