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对公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简称SSI)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反思及判断社会决策、发展学生伦理道德、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强有力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对公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简称SSI)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反思及判断社会决策、发展学生伦理道德、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强有力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探讨议题,主动关注和面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然而,我国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关于SSI教学研究尚不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既缺乏关于SSI教学的理论深入研究又缺少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整理SSI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SSI的特点、类型以及SSI教学的特点、功能和教学模式等,对高中生物学中SSI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与分类,根据目前SSI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构建相应的SSI教学策略,开发SSI教学设计并展开教学实践,进而探究SSI教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习学校部分高中生和生物学教师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SSI教学现状的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SSI有了解但不深入,SSI科学知识应用不足,缺少学习SSI的主动性;任课教师缺乏完整的SSI教学理论体系,开展SSI教学情况较肤浅和碎片化。整体而言,学生和教师都很认同SSI教学的价值,对SSI教学内容的开展持积极态度。基于SSI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本研究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分类,依据内容将SSI分为:“伦理道德类”议题、“人体健康类”议题和“可持续发展类”议题,根据学生诉求分别构建了“议题初识-议题引入-议题探讨-情感升华”、“议题引入-议题解释-议题探讨-迁移应用”和“议题初识-议题引入-议题探讨-议题决策”相应的教学策略,三大类教学策略各有侧重点,最终设计了合理SSI教学案例,并通过案例应用总结各类议题的教学建议。将针对议题类型的SSI教学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本研究选取生物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生物学学习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应用SSI教学案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利用相关能力量表、生物学试题和师生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生物学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生物学学习成绩及SSI课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实验组学生在教学实践前后生物学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显著提高(P<0.05),两组学生在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态度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P<0.05),但在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策略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明显(P>0.05)。(2)两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后测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使用学习策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上提升效果也不明显,但实验组在学习动机和自我监控两个维度上相比对照班存在显著性差异。(3)实验组的生物学考试总成绩提高不显著,但对试题中社会性科学议题相关题目考试成绩得分显著提高。综上得出结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SSI教学具有可行性,SSI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理解与认识,也有力地推动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本研究基于对SSI教学的初步探索和研究,理论结合实际,丰富了生物科学SSI教学的研究体系,争取为一线生物学教师开展SSI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它展示着我国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文化回应教学是以学生的母文化为背景,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为目的以及开展民族文化课程的亚文化课程,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文化回应教学的主要手段。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乡村文化的并存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课程文化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尊重该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使得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一
以机器人教育为主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机器人从设计、搭建到编程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创新创造力、探究合作力、自主学习力等。随着社会结构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教育更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多元化的教育,而STEAM教育就是综合人才培养的教育,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种学科,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操作。对此,论文进行对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利用支架式教学的优势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按照“概念界定——现状调查——应用策略”的思路展开。通过文献梳理,第一章界定支架式教学
新时代我国确立了创新型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坚实力量,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如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落实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缺少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支持。将科学建模作为可视化思维工具融入科学论证过程的SNP教学模式已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SNP教学模
<正> 一、问题的引起在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学编写组所编的三本物理学第一册中,推导扩散系数的一节中有一个简化:“来自△S左右两边并穿过△S的分子,都分别地在离开△S的距离为平均自由程(?)的两个面S1和S2的附近经过一次碰撞即通过△S面,即S1与S2面中间没有碰撞”。对此简化假设的解释,几年来在教学当中一直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既然S1与S2间没有碰撞,为什么其距离不是(?)竟是2(?)?据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中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从本质与根本目的上来说,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和能力,也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社会的学生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教育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既是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存在许多困难。此外,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照物,其中包含的批判性思维内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并整理关于“批判性思维”相关研究基础和现状的内容。借助访谈调查法,了解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国家规划中,项目化学习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初中语文单元的项目化学习具有情境真实性、内容的统整性、思维的高阶性、评价的全程性的特点,因而能够推动教学活动和知识结构的“化零为整”,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基于初中语文单元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以期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本文由绪论、正文、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学习是个老大难。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核心素养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未来生活角度提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学科基础性和学科发展性特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知识的整合迁移、思维的深度发展等,这和深度学习理念不谋而合。深度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重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专题呈现出独立性,且写作份量增加,在力求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编写组秉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写作理念,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激发与培养,强调“一课一得”的写作教学原则。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对比研究法,以“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新教材写作专题进行分析,发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以往版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创新,借